让蒙面人说话——论西川诗歌的神秘主义倾向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744338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宁静、优雅、克制的“西川体”让西川在诗坛上站稳了脚跟,纯粹神圣的纯诗倾向使西川向神秘主义贴近。带着宗教般的虔诚和敬畏仰望宇宙奥秘、思考生命真谛、守望灵魂家园,是西川前期诗歌主题。1992年以后,黑暗、喧哗、不和谐的“伪箴言体”成了西川的新形象,此时的西川擅长以混乱和反讽来表现神秘的世界,努力呈现出一种融叙事性、歌唱性、戏剧性于一体的综合效果。总之,从纯粹到混乱,从整饬到散体,从神圣到神秘,西川都以自己的诗体创新实践着对神秘世界的独特探究。   本论文试图透过诗歌文本探寻西川神秘主义创作倾向的表现,通过西川的个人经历挖掘其神秘主义创作倾向的成因,并力争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神秘主义这一审美特质予以合理的评价。   绪论部分,简介西川、本文论点及神秘主义复归的时代背景,并在神秘主义写作诗人群中,引出独有特色的西川。   第一部分,结合文本,以“沉默”、“死亡”和“乌托邦”为例谈西川诗歌的神秘主题,这些主题统摄了西川的诗歌,处处闪烁着神秘光辉。   第二部分,分析诗歌意象,从普通意象的翻新、宗教意象的借用和神秘幻象的创造等三个方面,谈西川神秘主义倾向在意象方面的集中体现。   第三部分,论述话语方式,指出“西川体”和“伪箴言体”的形成及特征,并探寻其如何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承载西川的神秘主义。   第四部分,探究神秘来源,从思想、文学、历史和个人经历等方面,寻找西川神秘主义创作倾向的形成原因。   结语部分,思考西川神秘主义诗歌的当下意义,指出神秘主义虽然使西川创作达到一定的高度、具备独特的审美气质,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隔离生活、疏离读者的缺陷,并由此反思当代文学中渐成风气的神秘主义创作倾向。
其他文献
学位
施特劳斯《显白的教诲》中,提到莱辛思想的转变与回归。莱辛回归到源于古希腊柏拉图的两种教诲方式:“显白写作和隐微写作”。莱辛在思想上对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教诲传统
本文通过分析梦意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流变,提出梦意象的发展在中唐时期出现重大转变,以“梦”为题材的作品呈现出感伤的倾向。梦意象具有虚拟性、理想性、批判性等特性,中唐时期
创作主体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人生社会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情感体验。这些体验在他们大脑中经过加工与质变时,被创作主体付诸创作实践,文学作品因此而生。明清话本小说是创作主体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知识分子题材是个令人关注的所在,不同时代、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塑造了不同的耐人寻味的知识分子形象,从而显示出了比较明显的审美差
王度庐是民国武侠小说北派五大家之一,他既写武侠小说,也写社会言情小说,但他最出名的还是武侠小说,他的武侠小说代表作《鹤惊昆仑》《宝剑宝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
戏仿有时也被译为滑稽模仿、戏拟,中外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作家采用戏仿的手法创作,作家通过对艺术成规、历史故事、经典文本等的戏仿,传达自身的主体立场,从而完成对戏仿对象的颠覆
姜夔、史达祖皆为南宋词坛“风雅派”重要词人,在历代词话中也多将二人并称,但词史上对二人的评价却并不相同。二人同处于南宋中晚期,同为《宋史》无传的下层失意文人,在创作上都
神话是一古老的话题,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厚的哲理内涵,在东、西方的文学、文化、历史中闪耀着光辉。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神话学形成了一支庞大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