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谷氨酸对大鼠耳蜗毛细胞损伤及谷氨酰胺合成酶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_s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外源性谷氨酸对体外培养大鼠耳蜗毛细胞损伤的研究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大鼠毛细胞暴露在外源性谷氨酸环境下的损伤情况。方法:将出生3天的新生SD大鼠33只分Ⅰ~Ⅺ组,每组3只取基底膜,去掉顶回后培养24小时后,Ⅰ~Ⅵ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谷氨酸(0.1mM,0.5mM,1.0 mM,5.0 mM,10 mM,20 mM);Ⅶ~Ⅹ组分别在同一谷氨酸浓度(20mM)下作用6H,12H,24H, 72H;Ⅺ组为正常对照组。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phalloidin和DAPI染色)观察毛细胞胞核和纤毛,每个样本在显微镜下随机取3个不同视野计数内毛细胞纤毛之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培养24h后,Ⅰ组内毛细胞没有出现明显损伤,纤毛排列整齐,无错位、倒伏、缺失。Ⅱ~Ⅵ组,内毛细胞均出现损伤,并伴有纤毛紊乱,倒伏,缺失。②在20倍的物镜下观察,Ⅶ~Ⅺ组内毛细胞纤毛数分别为106.83±2.787、75.00±3.742、59.33±2.582、46.17±3.920、109.50±2.168,Ⅶ~Ⅹ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内毛细胞纤毛数减少(p<0.05),并且残存的纤毛数与暴露在谷氨酸中的时间呈量效关系(p<0.05);③在60倍的物镜下观察,20mM谷氨酸作用24小时后,基底膜中回内毛细胞纤毛的残存数(47.33±3.983)比底回内毛细胞纤毛的残存数(33.17±4.579)要多(p<0.05)。结论:①外源性谷氨酸对体外培养基底膜的内毛细胞最小损伤浓度约为0.5mM;②体外培养的基底膜暴露在20mM谷氨酸环境中,内毛细胞6H开始出现损伤,12H后有明显纤毛缺失,并且随着暴露在谷氨酸中的时间延长,细胞损伤越严重,纤毛缺失得越厉害;③暴露在相同浓度和相同时间的谷氨酸环境中,基底膜底回的内毛细胞损伤和纤毛缺失要比中回的严重。第二部分外源性谷氨酸对大鼠耳蜗谷氨酰胺合成酶表达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大鼠耳蜗谷氨酰胺合成酶表达部位和导入外源性谷氨酸后其表达的变化。方法:成年SD大鼠40只,分成Ⅰ~Ⅵ组,Ⅰ组10只为正常对照组,Ⅱ~Ⅵ组为手术组,每组6只。其中Ⅱ组导入外淋巴液,Ⅲ~Ⅵ组分别为20mM谷氨酸导入后12h,1天,3天,7天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免疫印记法观察大鼠耳蜗内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分布和表达变化。结果:谷氨酰胺合成酶在耳蜗Corti器内支持细胞,螺旋神经节周围胶质细胞和骨螺旋板内均有表达;导入谷氨酸后1天组谷氨酰胺合成酶表达增多(p<0.05),对照组,12h、3天、7天组与正常组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谷氨酰胺合成酶在耳蜗Corti器内支持细胞内也有表达,与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假说相符;外源性谷氨酸干预后,谷氨酰胺合成酶表达会上调,可能是机体的代偿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PTZ)建立发育期大鼠反复痫性发作模型,观察大鼠成年后情感、学习记忆障碍及海马可塑性改变,探讨核转录因子NF-κ B在反复痫性发作病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气胸(Neonatal pneumothorax,NP)的临床资料,探讨NP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诊疗要点。为NP的预防、早期识别及治疗,降低其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