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压波动性(BPV)是指血压在某一时段内的波动程度,BPV增高是遗传性高血压大鼠如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里昂株高血压大鼠(LHR)血流动力学的特征变化之一。研究表明BPV的调节机制与血压(BP)的调节机制有所不同,并且与靶器官损伤关系密切,因此具有独立的病理生理学意义。然而这一特征性变化在其他不同发病机制的实验性高血压模型大鼠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尚不明确。本课题以醋酸去氧皮质酮(DOCA)盐性高血压大鼠、二肾一夹(2K1C)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L-N-硝基精氨酸甲酯性(L-NAME)高血压大鼠为研究对象,在记录24小时血流动力学模式的基础上,着重观察比较了这三种高血压大鼠的血压波动性变化特征,初步探讨了其与器官损伤、血浆活性物质如内皮素(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IL-1(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关系。 方法和结果 一、三种高血压大鼠的血流动力学模式 1 DOCA盐性高血压大鼠 采用体重为130-150克雄性SD大鼠制备,以收缩压>160mmHg为制定高血压模型成功的标准。利用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流动力学连续监测技术测定24小时血流动力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SD大鼠相比较:①DOCA盐性高血压大鼠24h、白昼、夜间BP、BPV均显著增高;②24h、白昼、夜间HPV均显著增高,白昼HP显著延长;③其昼夜节律变化方向相反,为白昼(睡眠状态)BP下降率为负值、BPV增高率为正值,HP、HPV增大率均正值:其24hBP、BPV变化曲线特征为,SBP高峰值出现于10:00-12:00时,DBP高峰值出现于12:00-14:00时,SBPV和DBPV高峰值均集中于6:00时-8:00:③与L-NAME性高血压大鼠、2K1C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相比较, 一 其24hBPV、白昼BPV、夜间BPV较高。 ZL-NAME性高血压大鼠 采用体重为 150-180克雄性 SD大鼠制备,以收 缩压>160mmHg为制定高血压模型成功的标准。利用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流动力 学动态监测技术测定24小时血流动力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SD大鼠相比较, ①L-NAME性高血压大鼠24h、白昼、夜间的BP均显著增高,24h BPV、白昼 和夜间SBPV均显著增高;②SBP、SBPV的昼夜节律消失,因变化率均为零值; ③其24hBP、BPV变化曲线具有的时间特征为SBP高峰值出现于20:00-22: 00时,DBP高峰值出现于 18:00-20:00,SBPV高峰值出现于 6:00-8:00时、 DBPV高峰值均集中于16:00-18:00;④与DOCA盐性高血压大鼠、ZKIC肾 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相比较,其24hDBP\白昼DBP、夜间DBP较高或有升高趋 势,但 24hDBPV、白昼 DBPV、夜间 DBPV未见明显改变。 3 ZKIC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采用体重为150-180克雄性SD大鼠制备, 以收缩压H 为制定高血压模型成功的标准。采用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流 动力学动态监测技术测定24小时血流动力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SD大鼠相 比:①ZKIC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24h、白昼、夜间的BP均显著增高,24hBPV。 白昼和夜间SBPV均显著增高;②其2汕、白昼、夜间HPV均显著增高,白昼 HP显著延长;③其SBL SBPV、DBL DBPV的昼夜节律节律变小;④其 24hBP曲线变化较平缓,与SD大鼠相似,而24hBPV变化曲线特征为一天24h 中 SBPV高峰值出现于 12:00-14:00时,DBPV高峰值出现于 6:00-8:00时。 二、三种实验性高血压模型大鼠压力反射敏感度 采用改良的Sm帅方法测定大鼠的动脉压力感受性敏感度田RS卜结果表明: ①与对照组SD大鼠相比较,DOCA盐性高血压大鼠、L-NAME性高血压大鼠。 ZKIC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BRS功能均显著降低;②各模型高血压大鼠BRS与 BP、BPV、HP、HP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相关性。 三、三种实验性高血压模型大鼠器官损伤和血压波动性 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结合形态学定量测量和光镜下定性观察,测定了 DOCA盐性高血压大鼠、LNAME性高血压大鼠、ZKIC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 -3. 一 心脏、肾脏、尾动脉形态。结果表明:①与SD大鼠相比较,三种实验性高血 压模型大鼠心脏几何形态学改变表现为心脏重量、左心室壁厚、左心室胶原容积 分数增加,而左心室内径减小;DOCA盐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肿胀、肥大,心 肌纤维断裂。断裂和坏死的肌纤维由增生的纤维组织替代(修复性纤维化),心 肌内冠状小动脉进行性管壁增厚,管腔狭小,血管周胶原纤维显著增加;L-NAME 性高血压大鼠、ZKIC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相似,只是程度 较轻。②与SD大鼠相比较,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