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农场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其确立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要形式后快速发展。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纳入农业农村部门名录的家庭农场达到60万家,经营土地面积近1.6亿亩,年销售农产品总价值达到1946.2亿。家庭农场逐渐成长为最具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几年河北省家庭农场发展势头很好,2014年注册家庭农场仅为7809家,截止到2019年底达到41000家,每年平均增长6600多家。但是,现阶段河北省家庭农场普遍存在经营实力弱、产业链短、盈利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家庭农场处于种养业的生产环节,受上下游产业双重影响,加之现阶段农场主产业链延伸意识不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凸显。家庭农场迫切需要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来拓展经营范围,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盈利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然而,当前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家庭农场产业链是探索式的前向和后向延伸以及横向拓展,由此形成的产业链短且窄。国内外实践证明,蓬勃发展的家庭农场及其完善的产业链生成与延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现阶段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弊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当前,我国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发展在实践环节已经大量存在。但是,迄今为止有关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并未引起国内理论界重视,相应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因此急需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方面的理论指导。本文借鉴分工理论、有限理性理论、价值链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推拉理论等构建理论框架,以河北省1124个家庭农场调查数据为基础,在梳理国内为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法、比较分析法、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法等,对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首先,从家庭农场经营类型特征等8个方面分析了河北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将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分为上游延伸、中游延伸和下游延伸以及横向拓展4个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在总结归纳现有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提出采用“合作度”作为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衡量指标,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作为合作度测度方法,以家庭农场产业链纵向延伸为例构建合作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度了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整体延伸水平、上游环节延伸水平、中游环节延伸水平和下游环节延伸水平;再次,将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结果分别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纳入到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之中对产业链延伸水平对家庭农场经济绩效的影响和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利用实地调研、深入访谈和资料整理等方法归纳出现阶段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3种典型模式,分析了每种模式优缺点和选择依据,并以纵向延伸为例研究了家庭农场产业链动态演进路径。通过全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较低,有75.60%的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处于一般和较低水平,只有24.40%的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处于中级和高级水平;上、中、下游环节之间产业链延伸水平有一定差异,总体上看是中游环节延伸水平最高,其次是上游环节,下游环节延伸水平最低;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在不同类型家庭农场之间和河北省11个地市之间的差异化不是非常显著。(2)家庭农场产业链整体延伸以及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延伸均对家庭农场经济绩效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3)农场主的受教育程度、农场经营年限;家庭农场是否有注册品牌、是否获得绿色或有机认证、是否有完整财务记录等均对家庭农场经济绩效提升有显著影响。(4)河北省家庭农场主的产业链延伸意识不高,但提高农场主产业链延伸意识可以显著促进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5)政府部门支持力度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有显著影响。(6)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单一,其中纵向延伸占主体地位;另外,家庭农场自身实力、产品特征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选择。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政策建议:构建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家庭农场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优化政府财政补贴使用方向;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激发家庭农场主产业链延伸意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提高家庭农场组织化程度;提升农场主综合素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从微观主体视角对产业链延伸进行研究拓展了产业链延伸研究视角。(2)通过设计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以“合作度”为衡量指标测算出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分析产业链延伸对其经济绩效影响,研究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总结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典型模式和延伸路径等,构建了产业链延伸研究框架。(3)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产业链延伸整体延伸还是向上游、中游和下游延伸均可以显著提升家庭农场经济绩效;产业链延伸意识对产业链延伸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