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介绍了在国内外对蝗虫防治的基础上对新型杀蝗微生物—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概述以下几方面:从绿僵菌的分类及系统学研究方法、侵染机制及致病机理、微生物诱变育种、绿僵菌增效因子、绿僵菌生产五方面阐述绿僵菌的研究概况;结合全世界蝗虫灾害发生的现状阐述蝗灾的危害、爆发原因以及防治措施;在利用绿僵菌防治蝗虫的研究中,阐述绿僵菌制剂剂型的确定、毒力测定、绿僵菌油剂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研究首先对新疆本土自然病死蝗虫虫尸进行分离,在寄主为红胫戟纹蝗[Dociostaurus kraussi kraussi(Ingen.)]体内分离到绿僵菌,经鉴定,确定该绿僵菌为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本研究对购买于中国农科院菌种保藏中心的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进行诱变以提高毒力。采用物理化学的诱变方法,使用NTG 为化学诱变剂,UV 为物理诱变剂。根据对菌株适合致死率为70-80%确定诱变条件为: NTG 最佳诱变浓度为0.02g/l;最佳诱变时间为60min;物理诱变最佳照射时间为20min。采用透明圈法对经诱变的菌株进行初筛,再经与绿僵菌毒力有关的Pr1酶酶活的测定及室内生物测定,共筛选出6 株诱变高毒力菌株分别是FCT10.10、FCC6. 94、FCC6.6、FCC6.2、FCT10.36、FCC6.38,并测定这6 个菌株的LT50分别为4.05、4.41、5.91、6.00、6.34、6.45 天。最终筛选出FCT10.10为诱变筛选出的高毒力菌株,可作为生产菌株。对这6个筛选出的菌株与未经诱变的金龟子绿僵菌、分离出的黄绿绿僵菌进行比较。在菌落特征上,原始金龟子绿僵菌以及6 个菌株菌落由白色变为橄榄绿色最终变为灰褐色;分离菌菌落中央由白色变为灰黄绿色最终呈淡灰橄榄色;对不同菌株生长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这8 个菌株生长水平相当,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菌落直径呈直线上升趋势;对8 个菌株进行可溶性蛋白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诱变菌株都有各自的特征谱带,表明在可溶性蛋白电泳中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初步对绿僵菌制剂中介质油、助剂根据孢子萌发率的大小进行筛选。在8 种被选的介质油中,其中绿僵菌孢子在色拉油中萌发率最高,但由于考虑到色拉油粘稠度大,不利于机械喷洒,所以用色拉油与煤油混合(1:3),作为绿僵菌孢子粉喷洒介质;在三种增活剂的筛选中,增A、增B 与介质油溶解性较差,且不利于孢子萌发,只有增C 在浓度为50ppm 时,孢子萌发率较理想,选定增C 浓度为50ppm 为助剂的增活剂;在紫外保护剂的筛选中,UV-1,4:10 的孢子萌发率最高,选定为紫外保护剂。根据合适的配比将绿僵菌孢子粉制成油剂做室内毒力测定,经一系列分析,求出油剂作用时间与蝗虫死亡率的回归方程y=14x-23.25 R2=0.955,求得LT50为5.23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