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中国个案解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emon8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为代表的后殖民研究异军突起,成为人文学科领域的热门话题.该文将后殖民理论引入翻译研究,探讨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和重构的过程中,制约译文生成的外部条件,尤其是权力、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因素.重新审视翻译的历史作用,并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功能进行再定位.被传统翻译研究所忽视的文化间权力差异,成为翻译研究的前提.权力差异不但影响翻译的选材、翻译的流量,还通过影响译者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和政治倾向,操控翻译策略.因此,翻译,本质上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不平等对话的产物,是强势文化为维护其中心地位与弱势文化为了重建和发展本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氛围和政治形势,不同的权力关系和话语网络里面,进行的新的文化殖民与解殖民的杂合过程.这将翻译活动回置到它产生的真实文化历史背景之中.在这种意义上,翻译扮演了文化殖民和解殖民双重角色,从而消解了西方与东方、殖民与被殖民、中心与边缘、原文与译文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作为具有帝国情节的中国,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世界中心之国"的荣耀,也有半殖民地的屈辱.不可否认,目前我们的文化处于弱势,翻译研究也处于边缘的地位.如何将后殖民主义翻译本土化,借助后殖民理论解构"西方中心论"的批评话语,重构中国文化和中国翻译研究的现代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要选择适合中国文化发展的翻译策略,即通过解殖民化,消解西方中心主义,拓展跨文化对话的空间,寻求东西文化的共生和融合.在具体实践中,在输入外来文化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以积极的姿态输出中华文化,重塑东方形象.在此基础上,重新建构中国翻译学.中国的翻译研究要摆脱失语的境地,必须通过理论创新:一是引进和钻研世界先进译论,拓宽翻译研究视阈;二是对传统的译论进行总结和发掘;三是加强东西方译论的交流和整合.
其他文献
艾萨克·马什维斯·辛格(1904-1991)是二战后崛起的坚持用意第绪语创作的美国著名犹太作家,也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从十七世纪东多风情的波兰小镇到二十世纪末
不同的文化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尽相同.因此,一种语言,作为反映一种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总有其传达信息的特定模式.自从信息理论被引入语言研究以来,语言信息研究倍受关注,其中
今人言及于阗古代艺术必引尉迟乙僧,盖初唐西域艺术家尉迟乙僧来自于阗之说为现行各种版本的中国美术史收入。笔者近来梳理有关尉迟乙僧的文献,发现大部分古代典籍记载乙僧乃
众所周知,每当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出现以后,伴随着人们对理论理解的深入,它最终将被应用于语言教学的实践当中,对语言教学产生及其深远的影响.正如"结构主义使替换练习流行一
当前,由于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加之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为适应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要求,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也就迫切需要。儒家
叙述了并行工程的基本概念,由于并行工程的实施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因此结合某企业实施并行工程的具体实际,分析探讨了实施并行工程的CAX、DFX、产品数据管理、网络
该文旨在讨论儿童文学的英汉翻译,并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两个汉语译本为范例. 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要以对儿童的理解为基础,因此,序言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概括叙述儿童不
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其民族文学总是发端于诗歌。诗歌按照一定的韵律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表达诗人的丰富感情,使自身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