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化解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2016年5月,中国银行发行了名为“中誉2016年第一期”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这意味着因为金融危机而停止8年之久的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重新启动。随后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陆续采用了不良资产证券化手段对存量不良进行处置,如建设银行于2016年9月20日发行的“建鑫2016年第一期”等。查阅文献,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对资产证券化的相关问题已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包括发行方式、法律法规、市场条件以及参与主体等,但是对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定价研究涉及较少。开展对不良贷款证券定价问题的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是当前不良资产处置实践的迫切需要。本文是在国内外一些不良资产处置实践和资产证券化理论基础上,首先,对当前我国不良资产的评估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进行了综述,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结合实际情况,归纳了当前我国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后的交易结构,总结并深入探究出了适用于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技术框架、资产化过程以及不良贷款资产化的理论基础,即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和信用增级原理。然后,在确定了不良资产证券化定价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当前已有的定价模型,包括静态现金流折现法、二叉树模型定价法、期权调整利差法(0AS)以及蒙特卡罗模拟定价的方法。同时收集目前国内外所采用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定价方法(国外主要有美国RTC定价方法、韩国KAMCO定价方法和摩根士丹利定价方法;而国内则主要采用了账面价值法、协商定价法以及NPV模型定价法等),并对比分析了各种评估方法以及对于当前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定价的普适性。结果发现,对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已有的方法都有不同的不足之处。接着,设计一套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方案。方案中第一步陈述了定价方案中涉及的基础理论;第二步,根据发行目的将发行证券进行分层结构设计,优先/次级结构,两种结构发行的方式也不相同,优先级是固定票面利率的发行,次级档则是无票面利率的溢价发行;第三步,提出了假设清算法对发行资产进行估值,确定发行规模;第四步,对两种发行档发行方式不同提出不同的定价模型,优先级是贴现现金流的方法确定发行利率,即票面利率,对于贴现率的测算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并将通货膨胀因素纳入当中,次级档则是在确定发行范围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终发行价格。最后,在总结研究过程与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我国仍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市场不健全,参与主体较少等问题。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相关建议。本文以期为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定价问题做一定的探索。但是对不良资产证券的定价研究刚刚开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许多信息和数据并不完全,假设条件不能完全符合等问题,可能使得实证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时,由于历史数据不足,不能进行充分的检验,论文肯定会有不少缺陷和遗漏,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对此寄希望后续研究和以及对本研究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