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位论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1)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对人CD8+T细胞形态和膜分子进行了探测(2)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BMP-2)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迁移作用的初探。第一部分:体外分离人外周血CD8+T细胞,用植物凝结素(PHA)刺激活化,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CD8+T细胞的形貌,并结合针尖修饰技术和免疫AFM的方法对细胞表面的受体进行了分析,确定了CD8抗原分子的分布。结果表明,与静息的CD8+T细胞相比,活化后的CD8+T细胞直径和高度增大,细胞表面变得更粗糙。CD8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力大约是非特异性黏附力的5倍,活化后的CD8+T细胞上特异性黏附力(即CD8抗原分子位置)分布不均匀,其表面的CD8抗原分子分布以纳米团簇分布为主,CD8分子聚集更为明显,CD8+T细胞上CD8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力不随着活化而发生明显变化,说明CD8抗原-抗体之间具有高选择性。原子力显微镜为特异性T细胞的抗原识别和活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手段,能够使T细胞抗原识别和活化的机制得到更好地阐明。第二部分:用BMP-2诱导人乳腺癌细胞,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骨架结构的变化,并且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CSM)对MCF-7细胞的黏附分子(CD44、E-钙黏分子)的分布、表达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划痕愈合和transwell实验研究BMP-2诱导下人乳腺癌细胞MCF-7迁移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MP-2诱导的MCF-7细胞的迁移和侵入能力明显加强。AFM的实验结果表明BMP-2诱导组的细胞形态产生变化,大多数细胞伸出板状伪足,细胞长度变长;相反,对照组细胞的伪足不明显,多数细胞趋于圆形,细胞直径较短。AFM和LCSM对加药前后的骨架进行研究,发现BMP-2诱导后MCF-7细胞骨架发生重构,导致细胞迁移。对照组细胞骨架分布不均匀,分布比较混乱,缠绕在细胞核,细胞核的大小约为十几微米。而加药处理后细胞骨架变的有序、有一定方向生长。LCSM研究加药处理前后细胞表面CD44、E-钙黏蛋白分子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乳腺癌细胞经BMP-2诱导后CD44分子在细胞表面分布不均匀,局部荧光强度变大,出现了聚集情况。同样,western blot实验也表明,诱导后乳腺癌细胞上CD44的表达量大大提高,约为对照组的5倍。E-钙黏蛋白分子表达降低也表明细胞间黏附能力的下降,导致MCF-7易于迁移。这些实验都表明了BMP-2能够使人乳腺癌细胞MCF-7发生迁移,并能有效提高了MCF-7细胞的迁移和侵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