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运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对不同屈光度人群的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厚度进行测量,归纳近视人群的黄斑区视网膜各层不同区域厚度特点及变化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将年龄22-49岁之间的369人369只眼(男性172人172眼,女性197人197眼)纳入研究。被检者纳入标准:年龄18-49岁;最佳矫正视力≥1.0;眼压为10-21mmHg(lkPa=7.5mmHg);无白内障;无眼外伤史;无青光眼,无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疾病。入选患者根据等效球镜分为四组。其中,-0.50D-0.50D为正视组,150人;-0.50D-3.00D为低度近视组,51人;-3.00D—6.00D为中度近视组,139人;>-6.00D为高度近视组,29人。采用频域0CT将黄斑区视网膜分成8层:视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layer,GCL),内丛状层(Inner plexiform layer,IPL),内核层(Inner nuclear layer,INL),外丛状层(Outer plexiform layer,OPL),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ONL),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和感光细胞层(Photoreceptor,PRL)。每层又分为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和旁周边中心凹区。结合4组被检者黄斑区8层视网膜3个区域的厚度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并建立数据库,最后运用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并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各组样本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ANOVA)。所有分析结果中,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在中心凹区域,RT层视网膜厚度在高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低度近视组与正常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PRL视网膜厚度随近视度数的增加逐渐变薄(P<0.05),且与屈光度呈正相关,其余各层视网膜厚度随屈光度的增加无相关变化(P>0.05)。在旁中心凹区域,RT层视网膜厚度随近屈光度的增加逐渐变薄(P<0.05)且与屈光度呈正相关。INL、RPE、PRL视网膜厚度随近屈光度的增加逐渐变薄(P<0.05),GCL、INL、ONL、RPE、PRL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呈正相关。其余各层视网膜厚度随屈光度的增加无相关变化(P>0.05)。在旁周边中心凹区域,RT层视网膜厚度随屈光度的增加逐渐变薄(P<0.05)且与屈光度呈正相关。RNFL、GCL、IPL、INL、0PL和RPE视网膜厚度随屈光度的增加逐渐变薄(P<0.05),且除RPE外视网膜厚度均与屈光度呈正相关。结论1.黄斑区各层视网膜厚度均在中心凹处最薄,其次为旁周边中心凹,旁中心凹最厚。2.近视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呈区域选择性变化。3.近视患者中心凹区域视网膜厚度除PRL外并无明显改变。4.随着屈光度的增加,旁中心凹区域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性变薄,尤其是在INL、RPE、PRL。5.随着屈光度的增加,旁周边中心凹区域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性变薄,尤其是在RNFL、GCL、IPL、INL、0PL、和 R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