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使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发生了巨大嬗变,其中有些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些则具有不适应性。研究这种适应性变迁,有助于提高我国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水平,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全面小康社会步伐;有助于企业根据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农民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有鉴于此,本论文通过对市场化进程中农民消费行为与心理、人口生产行为与心理、产业结构调整行为与心理、进城就业行为与心理、合作行为与心理等的调查,对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的变迁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认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民行为与心理已经发生了向市场经济方向发展的良性变迁,即:传统“重义轻利”价值观念逐渐演化为“功利观念”,农民已经能够正确看待金钱在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农民自我意识和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念有增强之势;农民行为与心理已经从封闭转向开放,从随遇而安转向竞争进取。但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民表现出的不适应性行为与心理更多,既:对市场经济改革的适应程度比较低;预期不确定、不稳定,农民心理负担加重;偶然性出现,农民难以准确把握未来,怀旧、从众行为与心理难以避免;多元文化冲突加剧,农民心理适应难度大;体制转换,农民生存压力增大;穷富差距拉大,农民边缘感增强;竞争加剧,农民人情淡漠感、孤独失落感加大等。制约农民行为与心理适应性变迁的主要因素有:传统农耕文化;制度障碍;政府职能缺位;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民素质低下等。由此,论文提出了相应的调适对策,主要包括: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后顾之忧;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对未来的信心;发展消费信贷,减轻农民心理压力;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经济改革能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农民边缘感等。最后,论文指出农民大部分行为与心理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但这种不适应行为与心理的产生是既定生产方式下农民合乎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其演进与变迁遵循一定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