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部空间向外部世界的转换——以《厨房》《甘露》为中心解读吉本芭娜娜初期文学的治愈性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hensh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八七年,日本女作家吉本芭娜娜凭借一篇名为《厨房》的作品在日本文坛初露锋芒,在此之后相继创作了《泡沫/圣域》、《TUGUMI》(又译《斑鸠》)、《白河夜船》、《NP》、《哀伤的预感》,并于1994年发表了“集大成之作”《甘露》,掀起了一股“芭娜娜热潮”。芭娜娜文学常被称为“治愈文学”、“疗伤小说”,关于其治愈元素的研究不在少数,主要集中在对其文本中特殊的家庭结构的设置、父亲角色的缺失、模糊的性别意识、以及日常性的死亡、非日常的神秘世界等元素进行解读,认为这些非常规、非日常的元素对于深受创伤的现代人具有奇特的疗伤作用。但在笔者看来,吉本芭娜娜所设置的非日常性的元素,不论是特殊的非血缘家庭的建立,还是充满神秘介质的超现实世界,其最终并没有延续下去,反而是分崩离析。笔者认为,小说中所构建起来的所谓的特殊家庭、模糊的性别关系以及非现实世界,其实都是深受创伤的人们向自身内部世界、封闭世界的逃避,而这些特殊元素的解消也揭示了芭娜娜的一个重要主题:一味的逃避或许能够暂时得到解放,但并不代表可以永远得到解脱。真正的救赎,最终还是在于走出封闭的心灵空间,敢于面对内心的缺失,积极地走向外部世界去寻求爱,发现爱。  关于研究文本,《厨房》作为吉本芭娜娜的一部成功的“出世之作”,其意义对芭娜娜文学举足轻重,而《甘露》则是“芭娜娜创作历程中的一部标志性作品,这标志着其自从初入文坛以来“第一阶段”的结束。作为一期芭娜娜文学的开端与收尾的两部重要小说,这两部作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本文在参阅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这一角度对《厨房》和《甘露》进行解读。  论文由绪论、正文及结论三大部分构成。其中绪论主要介绍《厨房》与《甘露》的故事梗概以及对两部作品的先行研究进行概观。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厨房》两部曲(《厨房》和《满月》)通过性别意识上的转变实现从内部世界向外部世界的转移,从而最终得到治愈,第二章通过对《甘露》的文本中的特殊家庭关系及非现实世界的建构以及最终的消失进行分析,探究《甘露》中的人物治愈历程。第三章在以上两章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其在从内部向外部转移这一角度的相通之处,并简要结合分析一下两部作品之间的其他作品在这一角度的相通之处,从而探究芭娜娜文学的治愈性。结论部分再一次总结全文,强调芭娜娜的打开封闭的内心、积极追寻现实生活的美好的主题。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金融市场也逐渐敞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外资银行以各种形式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发展壮大。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网络环境不断进步,中
歇后语是由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独特习语形式。它从一种下层的“引车卖浆者言”发展成为一种较具表现力的文学语言与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现代作家为其独特
传统修辞学认为转喻是一种修辞现象,现实中两个密切关联的事物名称之间的相互替代就是转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尤其是文学语言现象。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发展,学者们普遍
本文主要讨论汉语古诗词英译分析的语言学途径,其理论基础主要是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本文首先对古汉语诗歌的各方面特点进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