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形成的半解析模型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标准宇宙学模型为冷暗物质模型,在这个模型下宇宙中形成暗晕结构,暗晕之间通过相互合并形成更大质量的暗晕。重子物质被暗晕引力吸积,通过激波加热、冷却而形成恒星。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半解析模型,可以在宇宙学框架下模拟大量星系的形成。L-Galaxies半解析模型由慕尼黑研究团组长期发展,其预言的星系形成过程跟观测符合较好。本文采用其模型预言的星表,研究了近邻星系:银河系、M101的形成过程。同时,我们改进了模型中关于黑洞吸积的经验描述,引入了一个更加物理的模型,比以前模型在预言类星体的形成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现。近邻星系,特别是我们所在的银河系,是检验冷暗物质理论和星系形成模型最好的实验室,因为我们能够得到非常高精度的观测。对于银河系,长期困扰的问题是银河系卫星星系数量是否与理论一致。近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发现银河系质量的星系中存在大麦云(银河系最大的卫星星系)这样的星系概率较低,因此大麦云的存在也必定会影响银河系卫星星系的分布。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当星系存在一个大麦云一样的大质量卫星星系时,星系所在暗晕的质量一般更大。星系中最大的卫星星系质量越大,其他卫星星系的分布则趋向于更弥散,并且会有更多卫星星系处在最大的卫星星系所在的方向。通过在半解析模型中回溯银河系的演化历史,我们预言有14.7-5.7+5.3个卫星星系同大麦云一起掉落,并且其中有4.5±2.5个卫星星系依然分布在大麦云附近。在与SAGA第一批数据的对比中,我们认为SAGA的观测样本存在一定的选择效应,其中大质量卫星星系的数目比模拟中更多。在M101的第三个与第四个卫星星系间存在巨大的光度差(gap),我们利用半解析模拟研究了这种gap的性质和产生原理。我们发现,M101中的大gap十分不寻常(<1%),其大小远大于一般星系,但依然能够在模拟中存在。gap将星系内的卫星星系分成两部分,其中较暗一端的卫星星系与星系所在暗晕的质量关联较强,我们基于这种关系推测出M101的暗晕质量大约为4×1011M⊙。在利用模拟数据追踪了大gap星系的历史后我们得到,形成gap的主要原因是其两端卫星星系所在的子暗晕质量差过大,与二者在落入当前系统后的演化无关。大gap并非稳定态,只能短暂存在,生成与消失的时标一般都为几个Gyr,gap增加的过程一般发生在暗晕快速增长时期。我们通过修改L-Galaxies中的黑洞冷吸积过程,建立了新的黑洞增长模型。在新的模型中,黑洞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冷气体盘角动量发生变化造成的盘不稳定性。引起冷气体盘角动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是星系并合以及气体冷却,其中气体冷却在二者间有更重要的作用。在调整过黑洞的增长与反馈后,我们的模型在星系的恒星质量函数、条件恒星质量函数都与H15保持基本一致,并且与观测结果符合较好。在与观测对比时,我们得到了比H15更好的类星体光度函数以及黑洞质量密度,同时我们的工作也还原了观测中黑洞与星系的质量关系以及两点互相关函数。在测试过不同的黑洞种子质量后,我们认为黑洞在宇宙早期存在比较普遍的超爱丁顿吸积。
其他文献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工业、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采矿污染、垃圾焚烧、污水危害、尾气排放、化肥滥用等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当地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壤污染尤其是重金属元素污染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重金属元素超标是我国商品粮基地土壤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直接制约着我国农用地土地质量、土地资源科学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威胁着粮食安全和人体健康。因此开展农用地土壤元素的分布规律、土壤中多元素耦合
基于气溶胶和云的米散射回波,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可以在晴空环境实现精确的风速探测,已被用于航空安全保障、风力发电、极端天气预警、大气污染监测和边界层动力学研究等领域。然而过去往往把来自降水粒子的回波看作风速探测的干扰信号,忽略了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在探测降水方面的潜力。本文发展了基于1.5μm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光谱分析的降水和气溶胶探测技术和应用。提出了基于多普勒谱宽等参数的降水识别方法,完善了基
在众多尝试实现量子信息处理的量子系统中,光子不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退相干,而且光子有很多自由度可以用来编码,包括光子的路径、偏振、轨道角动量、频率、时间等,这些优势使得光子成为量子信息发展领域天然的信息传输载体。量子信道作为传输量子信息不可或缺的结构单元,在其中传输的量子态经过不同结构的信道后,会有不同的动力学演化结果,因此对量子信道的实验研究对信息科学和量子技术领域都有重大意义。本人博士期间的
哨声波和磁声波是地球内磁层中两种常见的电磁波动。哨声波既可以将百keV量级的种子电子加速至相对论能量,又可以将低能(0.1-30keV)电子散射到损失锥内,进而使其沉降到地球大气层中。磁声波可以通过朗道共振加速电子,也可以通过弹跳共振散射赤道投掷角为90°的电子。因此,研究这些波动的激发、传播以及波粒相互作用对于理解辐射带动力学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利用线性理论和粒子模拟,研究了背景低能电子和热电
大气颗粒物是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城市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与来源较为复杂,受环境因素影响大,且碳氮组分含量较高。因此,本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典型城市合肥为研究区域,研究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特征,揭示化学组分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形成机制,解析颗粒物来源构成,提出大气颗粒物典型污染源的控制方法,为实现合肥市乃至长三角地区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内源控制、外源协同和人工干预等方面提供科学指导。本研究以合肥市采集的1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生产过程中导致的重金属污染现象愈加严重,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给人体健康造成困扰。如何有效地修复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与难点,众多国内外研究人员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很多方法,取得诸多研究成果。纳米吸附剂材料由于其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孔隙率高、易功能化、应用方便和拥有大量的吸附位点等,在处理重金
在多相催化中,金属-载体相互作用(Metal-Support Interaction,简称MSI)极大地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通过调节这种相互作用为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当前对MSI的研究已发展为一门学科,广泛应用于各类金属催化剂和各种催化反应。对这一效应的研究,始于1978年发现的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SMSI)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对新时代、新战略下年轻干部培养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密切结合外部政策环境、公司实际情况,对公司年轻干部培养痛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源头储备-专业发展-优干历练”选调培养体系,旨在聚焦人才选调中“选、育、用、管”四个重要环节,全面完善“一规划、一体系、一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年轻干部队伍,为实现公司新时代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随着磁体技术的发展和人造磁场在大型工业、医疗诊断和科研领域的广泛应用,磁场暴露的生物安全性受到的关注也日益增多。稳态磁场(Static Magnetic Field,SMF)的磁场强度和方向均恒定,可变参数少,为物理、化学、材料和生物等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和检测手段。磁共振脑成像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得稳态磁场作用下的神经效应引起广泛的关注,而胚胎及幼年期是神经发育的关键时期,且早期胚胎阶段,
二氧化钛基纳米材料及其整体式催化剂已经在光催化、电催化、水气转换、脱硝、低温CO氧化等反应中实现应用。在整体式催化剂中,金属板式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较高的机械强度等优点,但是,活性粉体常需要通过粘结剂固定在金属基底上,催化剂在长时间工作过程中会出现因粘结剂失效和界面热胀系数失配造成的活性组分层脱落,导致催化剂寿命不足。设计合成具有较强膜基结合力的金属基底整体式催化剂,以解决当前涂覆型催化剂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