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奉节新城于1984年开始选址,1991年选择老城下游5km的草堂一带进行了规划。后来认为地质问题复杂,风险大,第一次改址为老县城以东的宝塔坪一带,后因提出宝塔坪斜坡为“坠覆体”,1996年第二次改址,选定了以三马山为中心的片区,但在选定三马山后通过勘查发现,三马山一带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岩体结构破碎,存在地质异常体,但到底是由构造作用(断层)还是深层滑动(滑坡)形成,存在一定争议。
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开展了以钻孔勘察、调查为主,结合相关实验研究等手段,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奉节新城区发育的主要构造为朱衣倒转背斜。背斜核部地层为T1j,两翼地层为T2b 1+2+3+4 地层,在倒转背斜核部,发育一系列小型褶曲,挤压强烈部位伴生有逆断层,但规模较小。研究区内构造形迹和现象表明,本区地应力场没有发生过变化,本区最大主应力为水平近南北向,不具备产生F8等正断层的应力环境。
(2)大三马山滑坡位于朱衣倒转背斜北翼,正常层序之上,区内地层连续,无产生正断层的应力环境。长江委前期划定的F8、F19和F20 断层,经调查发现其并不存在。F8 实为大三马山滑坡的后壁,F19 实为滑坡的滑带,F20 应为滑坡影响带。
(3) 大三马山地质异常体是滑坡造成的,为一深层滑动的古滑坡。大三马山滑坡左侧以孙家沟为界,右侧以聋子包沟为界,北以夔州路北侧的基岩陡壁为界,南以长江边为界。滑坡前缘高程100m,后缘高程310m,南北长约482~676m,东西约745~936m,面积约0.56km 2。滑体厚约69~171m 不等,平均厚约125m,滑坡总方量近750010 4 m 3。
(4)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分析,得出大三马山滑坡为一“三段式”滑坡,其形成过程为:岸坡因为卸荷发生整体回弹,驱使边坡沿坡脚缓倾结构面发生回弹错动性质的表生改造,并在坡顶形成拉张应力区,出现后缘拉裂;改造完成后,坡体在自重应力的长期持续作用和驱动下,发生沿坡脚缓倾结构面持续的蠕滑变形,并导致坡体后缘的拉裂缝向下扩展,从而形成前缘的蠕滑段和后缘的拉裂段,而他们之间的完整岩体就构成了边坡变形的锁固段;当后缘拉裂增加到一定深度时,锁固段的应力积累进入累进性破坏阶段,并最终剪断锁固段,发生突然的脆性破坏,发生座滑,便形成了大三马山滑坡,其后缘和边界较陡,在座滑的过程中,把坡体前部的T2b 2 基岩铲起,部分地段发生了剪断作用,并最终形成了大山马山滑坡的异常特征。
(5) 大三马山古滑坡发生后,由于坡面流水的作用,在滑坡区和滑坡边界部位发育有几条大的冲沟。同时,随着长江的逐渐下切和江水的作用,在古滑坡前缘产生了多级次的次级滑动,并形成了老房子、植物油厂、猴子石等次级滑坡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