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被认为是脑梗死的超级预警信号,一旦出现就意味着脑梗死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如何早期对TIA患者进行危险性预测是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焦点。2007年Johnston等提出的简单量表“ABCD2”评分法,可以预测TIA发作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2008年Coutts等将脑磁共振成像和“ABCD2”评分法结合来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准确度有很大提高,其理论上更为全面和科学。国内有关“ABCD2”评分应用的有效性和结合相关影像学检查的预测价值研究较少。我们以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ABCD2”评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TIA患者2~30天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探讨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TIA后脑梗死危险性分层提供依据。方法:以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DWI和MRA检查结果,按Johnston等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给予评分,详细地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TIA的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等,对于多次发作的患者以最长一次发作时间给予评分。随访TIA后2天、7天和30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直线回归分析“ABCD2”评分与TIA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ABCD2”评分对TIA患者短期内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的准确度;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ABCD2”评分值、“ABCD2”评分因素、DWI和MRA表现与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组182例TIA患者,其中男116例(63.7%),女66例(36.3%),年龄19~88岁,平均(58.52±13.05)岁,颈内动脉系统TIA 103例(56.6%),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51例(28.0%),不能明确区分颈内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者28例(15.4%)。伴有脑卒中史的10例,高血压病86例,糖尿病38例,缺血性心脏病史9例。其中53例患者住院后2天内完成了DWI检查有DWI异常21例(39.6%),120例完成了MRA检查,正常~轻度狭窄(<50%)53例(44.2%)、中度狭窄(50%~75%)43例(35.8%)、严重~闭塞(>75%或信号完全丢失)24例(20%)。其中行右大脑中动脉支架植入术2例,行左大脑中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其余患者给予药物治疗,住院天数为2~39天,平均(13.17±10.02)天。TIA后56例(30.8%)患者于30天内发生脑梗死,42例(23.1%)发生于7天内,19例(10.4%)发生于2天内,无脑出血发生;心肌梗死1例,再发脑梗死后死亡1例。(2)“ABCD2”评分与TIA后2天、7天和30天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5)。TIA患者低危(≤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分)之间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评分预测2天、7天和30天脑梗死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6、0.806和0.806,P<0.05,预测的准确度为中等,当“ABCD2”评分取截断点=3时,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3)有DWI异常的TIA患者2天、7天和30天脑梗死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P<0.05);TIA后2天和7天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脑梗死发生率与<50%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A后30天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脑梗死发生率比<50%的患者明显增高(P<0.05)。(4)年龄≥60岁和症状持续时间≥10分钟的TIA患者2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年龄≥60岁、症状持续时间≥10分钟和有糖尿病史的TIA患者7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年龄≥60岁和单侧无力的TIA患者30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ABCD2”评分法对TIA后2~30天内发生脑梗死有预测价值,可帮助临床医生快速地识别高危患者,更好地、更合理地做出治疗决策。“ABCD2”评分结合DWI、MRA检查能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