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起病年龄1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198907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8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不同起病年龄段T1DM患者发病情况、生化及并发症情况,总结不同起病年龄段T1DM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不同起病年龄段的T1DM患者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es Ketoacidosis,DKA)的影响因素是否有差异,为不同起病年龄段T1DM提供针对性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2012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1DM患者407例。根据起病年龄划分为A组(35岁)。根据胰岛细胞破坏速度不同分为两组:急性型1型糖尿病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mellitus in adults,LADA)组。根据有无酮症酸中毒分为酮症酸中毒组(DKA组)和非酮症酸中毒组(NDKA组)。比较不同起病年龄T1DM患者的发病情况、生化指标、并发症情况等是否存在差异。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1)性别:男238例,女169例,男:女=1.4:1。(2)年龄:起病年龄范围为6-66岁,起病年龄中位数为35岁。A组(35岁)有200例,男性119例,女性81例。(3)个人史、家族史:106例(26.0%)有吸烟史,97例(23.8%)有饮酒史,74例(18.2%)有糖尿病家族史,30例(7.4%)有高血压家族史。(4)典型“三多一少”症状:93例(22.9%)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5)并发症情况:合并DKA 158例(38.8%),糖尿病肾病48例(11.8%),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2例(20.1%),糖尿病大血管病变115例(28.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42例(34.9%),糖尿病足7例。2、不同起病年龄组临床特点比较:(1)基本特征比较:吸烟史和饮酒史阳性率:B组(15-35岁)>A组(35岁)>A组(A组(35岁)>A组(35岁)>A组(35岁)>B组(15-35岁);舒张压:B组(15-35岁)>A组(35岁)>A组(A组(35岁)>A组(35岁)>A组(35岁)>B组(15-35岁);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率:C组(>35岁)>A组(35岁)>B组(15-35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C组(>35岁)>B组(15-35岁)>A组(35岁)>B组(15-35岁)。3、急性型1型糖尿病组与LADA组比较:急性型1型糖尿病组的起病年龄、入院空腹C肽、入院餐后2h C肽、60min C肽、120min C肽、180min C肽均低于LADA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生率、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发生率均高于LADA组。4、DKA组与NDKA组比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KA组的白细胞、尿糖阳性率、尿酮体阳性率、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入院空腹血糖、入院餐后2h血糖均高于NDKA组,DKA组的病程、血钠、血氯、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NDKA组。通过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尿酮体阳性(OR 29.857)、糖化血红蛋白(OR 1.137)为T1DM患者发生DKA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可能为T1DM患者发生DKA的保护因素。结论:1、我院近8年住院的T1DM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糖尿病并发症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较多见。2、15岁以前起病的T1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更差;35岁以后起病的T1DM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发生率较高。3、急性型1型糖尿病患者较LADA起病早、三多一少症状明显、血糖高、胰岛功能差、DKA发生率高。4、T1DM患者血糖水平越高,血糖控制越差,越容易发生DKA。5、高密度脂蛋白可能为T1DM患者发生DKA的保护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肝吸虫病家兔模型,探讨肝吸虫病治疗前后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及钆塞酸二钠MRI增强扫描评价肝脏损伤的价值。方法采用肝吸虫囊蚴灌胃法建立家兔模型,60只家兔随机分为感染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只,感染组及治疗组以100个囊蚴灌胃,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30天后对各亚组进行粪便虫卵检查以确认有无肝吸虫感染。感染60天后三组家兔进行首次磁共振检查,使用Siemens prisma 3.0T MRI及
背景:毒蛇咬伤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常见公共卫生问题,除了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之外,毒蛇咬伤还会给受害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国境内剧毒类毒蛇有十种,被俗称为“中国十大毒蛇”。银环蛇属神经毒类毒蛇的一种,被其咬伤后,伤口局部症状轻微,但数小时内患者便出现全身中毒反应,主要表现为呼吸肌麻痹,严重者可导致呼吸骤停,死亡率极高,是急诊科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银环蛇咬伤中毒后,治疗首选及早注射抗银环蛇毒血清。
目的:通过梅毒皮损的炎症模式及免疫组化螺旋体分布模式分析进一步探索皮损发生的病理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例梅毒血清阳性组织标本的临床皮损表现、血清学试验及组织病理学炎症细胞分布特征,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患者皮损组织中梅毒螺旋体的分布情况,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所得数据。结果:1.来自研究的18例梅毒组织标本,患者年龄为1岁至54岁。受累
目的:系统评估二甲双胍治疗与胰腺癌患者生存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20年2月28日前关于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胰腺癌患者的所有相关文献,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的标准进行筛选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估,提取资料及相关数据,汇总各研究
目的和意义:观察量化脑电图对神经重症昏迷患者预后评估的能力及临床价值,分析振幅整合脑电图、相对频带能量等量化脑电图参数对神经重症昏迷患者预后预测的可行性;分析量化脑电图参数与神经重症昏迷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寻找适合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使用的脑功能监测手段,提高意识障碍患者预后评估的准确度,指导诊疗计划的制定及临床决策。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7年4月至2019年9月入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NICU病
目的1、通过检测小鼠口腔鳞癌淋巴道转移模型不同时期及不同器官(淋巴结,骨髓)微环境中CD8+T细胞、CD28+T细胞、髓源性抑制性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 cells)数量的变化,初步探究不同微环境下CD8+T、CD28+T、MDSC(CD11b+,Gr-1+)细胞对口腔癌淋巴道转移的靶向性影响及其作用机制。2、构建Balb/c小鼠口腔鳞癌淋
目的:探讨血流感染性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与病原学类型和预后的相关性,为血流感染性脓毒症心肌病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期间入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入院查两侧血培养阳性且诊断脓毒症的患者共169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共98例符合。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阳性菌组(Gram-positive bacteria,G+)(
目的:二尖瓣成形术是目前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首要术式,随着微创技术在心脏领域的应用,各大机构参与学习但报道结果不一。本研究总结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心脏外科胸腔镜下微创小切口二尖瓣膜成形技术的经验及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将小切口二尖瓣成形术与正中切口二尖瓣成形术进行对比,评价其手术疗效。方法: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2017年1月份起,至2019年12月份的49例患者,其中23例
目的:分析术前不同时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conbercept,IVC)辅助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retinopathy,PDR)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被确诊为PDR的患者47例47只眼纳入本前瞻性随
目的:评价全麻下手法复位对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术式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2019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行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7岁~71岁(46.53±13.34岁)。32例患者入院后均常规予颅骨牵引并分为两组,手法复位组术前全麻下行手法复位,单纯颅骨牵引组术前单纯行常规颅骨牵引。手法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