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构主义视角看《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诗词的翻译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eg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试图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出发,以《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诗词的翻译为个案,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本多译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红楼梦》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经久不衰的课题。随着《红楼梦》文本及其研究不断走向世界,对于《红楼梦》翻译的研究也日益成为学术研讨的热点。当前,红楼梦翻译的研究已经开始逐渐摆脱原先仅局限于比较译本得失的窠臼,而越来越注重文化交流及译者文化身份的认同上来。这当然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到目前为止,从翻译文化方向所做的研究还比较少,也比较分散。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为依据,试图对《红楼梦》诗词的翻译作一梳理。   根据解构主义观点,符号不存在同一性,意义在差异中播散,文本在延异中发展。翻译过程中不存在中心意义,也不存在原文与译文的二元对立。符号的意义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终极的意义,随着语境的变换,意义也会发生延异。翻译活动固然需要挖掘语言内部的结构性与规律性,但起制约作用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译者是作为翻译主体介入到翻译过程中的,作为主体的人是无法摆脱客观历史环境,尤其是文化的影响的,因此翻译也就成为一种与文化密不可分的译者的主体性行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与原作者,译作与原作之间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译作是原作的继续,但却不是一承不变的继续,而是在原作基础上的一个提高。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演绎的方式进行个案分析,将《红楼梦》这两个译本中的具体译例放在“三美” 理论的框架之中,以这些译例作为语料来源,具体论证解构主义在诗歌的意美、音美及形美的跨文化传递中所起的作用,以期说明解构主义对文学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证明用西方翻译理论来解决中国具体翻译问题的可能性,为文学翻译批评寻求新的思路和视角,为一本多译现象提供理论依据。   论文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中诗词的翻译从解构主义视角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红楼梦》诗词的不同翻译是与译者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传统、道德伦理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息息相关的。翻译不应像结构主义所主张的那样,在翻译时只能选择亦步亦趋地“忠实”于原文,而是在文化取向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译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原文做出带有自己主观印记的解构与重构。毕竟,翻译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延异的过程。
其他文献
关于归化和异化的争论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于归化和异化的探讨再次引起了翻译家及学者们的兴趣和注意。 翻译的本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