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车型排气系统非线性振动与声学性能优化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顾客对汽车性能和质量需求不断提升,舒适性作为评价汽车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市场竞争中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越来越多,国家为了控制车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逐年推出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规。排气系统作为汽车的NVH设计的重要零部件之一,承担着净化车辆废气、降低排气噪声等多重使命。本文基于某车型排气系统开发初期设计的两套方案,在台架测试时表现出明显的噪声,消声性能不佳。通过GT-Power建立了两套排气系统与发动机声学耦合模型,并通过台架测试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对比分析了两套排气系统的尾管噪声特点和传递损失的结果,发现方案一尾管噪声总值和阶次噪声超出限值,方案二尾管噪声虽未超出限值但尾管噪声偏高。主要原因是由于消声器的中低频传递损失不足导致。结合Fluent仿真了排气系统在5500r/min下的流体动力学性能,通过对比发现其压力损失虽满足要求,消声器内部的湍动能和再生噪声偏高,内部声腔需要优化以改善流体动力学性能。根据声学和流场分析对比的结果,并参考相关声学理论,优化消声器的声腔结构,重新进行优化排气系统的消声器传递损失和尾管噪声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声腔结构后传递损失在低频段0-60Hz和中频段200-600Hz得到有效提高,各阶次尾管噪声得到明显降低,尾管噪声总值在中低转速时得到有效降低,噪声总值达到优化目标。并通过台架和实车测试了尾管噪声,结果表明优化排气系统尾管噪声得到有效降低,且功率损失也在目标范围内。接着分析了优化方案的振动性能,通过模态试验验证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排气系统能避开发动机的怠速激励,但吊耳动态反力分布十分不均。进而分析研究了橡胶吊耳的非线性对排气系统的静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重的静态载荷作用下,吊耳非线性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小。但在计算排气系统包络面时,吊耳非线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表明在包络分析时应考虑吊耳的非线性刚度特性。最后应用ADDOFD方法改进了挂钩的位置,改进挂钩位置后,排气系统的动静态性能都得到了明显提升,有利于改善整车舒适性和排气系统自身使用性能。本文通过GT-Power结合Fluent的声学仿真,优化了排气系统尾管噪声,说明两款软件相互结合可以为排气系统的声学性能优化提供较为准确的结果。研究吊耳在剧烈变形时的非线性效应,对于排气系统或相关部件的优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采用ADDOFD法改进挂钩位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两个世界最活跃的地震带上,是世界上遭受震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挡土墙作为工程建设中最常见的构造物,在地震中经常会因为
我国水稻氮肥施用量大、利用效率低是一个突出问题,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下降,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研究协同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栽培调控途径及其机制,
高填方工程建设在提供大量建设场地的同时,也改变了原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带来了新的、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高填方场地的沉降变形大且稳定时间长,在工程建设中就可能有威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大量的需求导致全球一次性能源逐渐枯竭,同时清洁可再生能源占据比重越来越大,各种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高速发展。逆变系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技术的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地铁已成为大中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地铁车站基坑具有开挖深度大,周围环境复杂,地下管线多的特点。因此,在地铁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基坑工程问题。其中,地下水降水回灌对基坑开挖稳定性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不同的地域及其地质条件限制,各地采用的基坑工程降水回灌方法具有一定的经验性。同时,土体渗透特性等力学参数具有一定的离散型,其在基坑降水回灌工况下对周围环
钠离子电池作为后锂时代代表性的成员,在大规模储能系统中极具吸引力和应用前景。钠离子电池材料由于其资源丰富、成本效益高且使用寿命长的优点使得人们对钠离子电池(SIBs)的
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得电能的变换和应用变得更为简单方便,另一方面又给公共电网带来了诸多严重问题,比如谐波污染、无功问题、电网电压波动等,造成了电能质量的
本文以明长城军事聚落为时空研究范围,采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有关明长城军事聚落的历史地理信息资料,建立明长城军事聚落历史地理信息库。数据库的建立本着开放性
在智能家居环境下,通过部署的传感器来获取环境数据,利用行为识别知识处理这些数据,来感知居民需求,为居民生活提供帮助。虽然行为识别技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分权体制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要素错配则是制约经济增长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今天,纠正与优化要素错配问题是中国深化分权体制改革,注入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经之路。本文主要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省级层面中中国式分权体制对于区域要素错配的整体影响效应,以1978-2016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样本数据为基础,结合分权过程中多维度、梯度的特征,构建了由财政分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