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微孢子虫(Nosema furnacalis)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生物防治的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xxt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螟(Ostriniaspp.)又叫钻心虫、挖心虫、钻茎虫,属鳞翅目(Lepitoptera)、螟蛾科(Pyralidae)害虫,是我国玉米、棉花等农作物上的主要害虫,在造成农作物减产的同时还严重影响其品质。   目前我国防治玉米螟的手段主要采用化学药剂来降低虫口密度,化学防治虽然具有快速、高效、使用灵活等优点,但是随着农药品种及数量的增加和无限制地使用,已导致螟虫产生抗药性、农药效能降低、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产生残留及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等不利结果。因此,选用对环境、人畜无毒害作用,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的生物农药已经成为生物防治发展的主要方向。其中,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素材正在被研究和利用。   本试验以玉米螟微孢子虫(Nosemafurnacalis)作为研究材料,研究微孢子虫对玉米螟的致病死亡率、紫外线照射对微孢子虫致病死亡率的影响及利用脱脂奶粉、荧光增白剂作为微孢子虫抗紫外线照射的保护物质。
其他文献
应用PCR技术从芝田硫化叶菌(SulfolobusShibatea)B12中扩增出麦芽寡糖基海藻糖合酶(maltooligosyltrhalosesynthase,MTSase)基因,通过T4DNA连接酶将其连接于T-easy-vector上,通
本研究以秦皇岛沿海捕获的松江鲈亲鱼进行人工育苗,并对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幼鱼至40日龄时,开始以不同梯度进行淡化处理,以期获得松江鲈幼鱼的最佳日淡化速度。此外,本试
本研究共分为两个试验,分别研究了硒源、有机硒与蛋氨酸互作对AA 肉鸡生物学效应的影响。试验一设 5 个处理,处理Ⅰ为基础日粮组(硒含量前期为 0.04mg/kg、后期为 0.03g/kg),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俗称蓝耳病,以流行地域广、传播速度快、感染率高等特点成为全球规模化猪场的主要疫病之一,主要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