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电影艺术领域当中,张艺谋和贾樟柯被人们誉为中国第五、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他们都是从艺术电影起家的,不同的是张艺谋现在已调转方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商业电影的创作上,而贾樟柯继续坚持走着艺术电影之路。中国商业电影和文艺电影适时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艺术成就。同时,它们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考验。无论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对于中国电影都还是尚在发展中的急待完善的类型片种。本文以当代电影的中国视角研究,就是追求电影创作和研究的民族化。电影的民族化正是要创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或民族特征的电影艺术。电影能通过影像为异国的人们展现一幅描绘民族奇观的画卷。电影具有直观可见性,是感官的艺术,它流露在人物的语言、动作、服饰、思想等方面,从而构成一定的民族心理特征。在世界电影浪潮的冲击下,多年来中国电影飘摇不定。在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本土特色的电影发展显得尤其重要。电影的民族化就是要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特征与电影相融合,将中国文化通过电影为全世界的人们展现出来。在张艺谋与贾樟柯的电影语言对比研究当中不难发现,他们都善于将电影这种感官艺术,从音、形、意等方面构筑出直观可见的民族特征,继而将中国文化的形意相生以自我的理解,直观的阐述电影中的镜头艺术语言表现。电影的民族化不仅表现在题材、故事、地域上,还表现在创作的形式上,如中国导演善于用空镜头来营造意境彰显浓郁的中国气息。在本文中,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指导来阐述现代电影的形意表现,从而提出若我们只照搬国外的电影理论来拍电影一味迎合西方,中国在世界影坛将会没有自己的声音。如今许多电影人确立了一种共识:民族化与走向世界是一致的。本文撰写的目的在于,不论是电影的创作还是研究,倡导回归电影的本性,尤其是电影研究者应该以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影像的思维去阐述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