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索拉非尼作为一种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目前唯一被FDA批准用于晚期肝癌治疗的分子靶向药物。它可以通过阻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以及Ras/Raf/MEK/ERK等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为晚期肝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索拉非尼出现了耐药的现象,其中肿瘤微环境在索拉非尼耐药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我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证实肝癌患者癌旁巨噬细胞的高表达与患者的预后成负相关;而通过唑来膦酸或脂质体去除小鼠肝癌原位模型内的巨噬细胞后可以明显增强索拉非尼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考虑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可能参与了索拉非尼的耐药。现阶段研究认为巨噬细胞主要表现为两种亚型,即M1型和M2型,其中M2型又被称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肿瘤发展密切相关。我们课题组前部分的研究证实低剂量的索拉非尼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而一些临床研究指出索拉非尼的血浆浓度往往低于治疗标准量。所以,我们推测低剂量索拉非尼诱导的M2型巨噬细胞极化可能参与到了索拉非尼耐药的过程。本论文即通过实验探讨低剂量索拉非尼极化的M2型巨噬细胞与索拉非尼耐药的相关机制,并通过特异的药物或试剂来干预M2型巨噬细胞极化进而改善索拉非尼的耐药。方法1.收集HCC患者术后标本,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163的表达情况,并对M2型巨噬细胞的表达与患者预后及索拉非尼耐药进行预测分析。2.用低剂量索拉非尼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诱导其向M2型极化,然后与小鼠肝癌细胞Hepa1-6共培养或以其上清液培养小鼠肝癌细胞Hepa1-6细胞24h,然后通过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观察小鼠肝癌细胞Hepa1-6的侵袭能力的变化。3.低剂量索拉非尼与NF-k B通路抑制剂Bay(Bay11-7082)联合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分别提取巨噬细胞核蛋白和RNA然后检测P50入核情况以及小鼠M2巨噬细胞Maker IL-10和Arg-1在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4.低剂量索拉非尼联合Bay作用于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后,再次重复Transwell趋化,侵袭和迁移实验,观察低剂量索拉非尼联合Bay共同刺激后的巨噬细胞对小鼠肝癌细胞Hepa1-6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1.肝癌术后标本中瘤周CD163低表达组与CD163高表达组的中位DFS为分别为16.5个月和7.5个月(x2=12.1,P=0.001);CD163低表达组与CD163高表达组的中位OS分别为31个月和14个月(x2=24.318,P<0.001)。CD163低表达组患者未服用索拉非尼和服用索拉非尼的中位DFS分别为13个月和17个月(x2=2.026,P=0.155);CD163高表达组患者未服用索拉非尼和服用索拉非尼的中位DFS分别为8.6个月和6个月(x2=1.914,P=0.167)。2.相对于索拉非尼0umol/L组和空白对照组,索拉非尼2.5umol/L组刺激后的巨噬细胞可以明显增强小鼠肝癌细胞Hepa1-6的侵袭迁移能力。3.NF-kB信号通路抑制剂Bay与低剂量的索拉非尼联合刺激巨噬细胞后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P50入核明显减少,通过RT-PCR检测发现M2型巨噬细胞Maker IL-10和Arg-1在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明显下调。4.相对于索拉非尼2.5umol/L组,索拉非尼2.5umol/L联合Bay组处理后的巨噬细胞对于Hepa1-6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明显减弱。结论1.肝癌患者术后标本中瘤周M2型巨噬细胞高表达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瘤周M2型巨噬细胞高表达的患者对于术后辅助索拉非尼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2.低剂量索拉非尼极化的M2型巨噬细胞可以明显增强小鼠肝癌细胞Hepa1-6的侵袭迁移能力。3.低剂量索拉非尼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转变,而极化的M2型巨噬细胞可以增强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进而影响索拉非尼的治疗效果,这与索拉非尼耐药的产生密切相关。4.NF-k B信号通路抑制剂Bay11-7082可以抑制P50入核而影响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干预索拉非尼的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