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移动数据采集的分簇算法研究

来源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计算、无线通信和微机电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许多传感器节点自组织组成的网络,而通常情况下这些节点自身的能量有限。数据采集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节点能耗产生的主要过程,在实际应用中,数据传输过程一般根据路由协议执行。路由协议从结构上来说,主要分为平面型和层次型,层次型路由协议是一种更加适用于大规模传感器网络场景的路由协议,可以有效提高网络能量效率和可扩展性。此外,移动采集可以有效缓解层次型路由协议中簇头与sink节点或基站通信的负载。本论文通过对层次型路由中分簇算法的研究,对大规模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数据采集能量效率进行优化。主要研究工作概括如下: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采集效率的提升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分级的混合多跳数据采集(Hybrid Multi-hop Data Collection,HMDC)算法。在簇头选举阶段,考虑到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际应用场景中各节点数据采集速率的差异性,使用网络总数据量与单个节点的数据量承载极限的比值,优化了K-means++算法中决定簇头个数的过程。在簇内数据传输过程中,根据距离因素,采用节点分级的思想来进行簇内节点等级划分与数据传输,使用一部分节点分担簇头的数据处理和转发负载。在簇间通信过程中,使用移动采集器辅助并沿着最短距离路径,对指定一部分节点进行数据采集,通过缩短传输距离,优化了簇内数据到sink节点的传输过程中的能耗。经过与传统LEACH算法的改进算法LEACH-E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案采集数据量明显增加,能量效率提升,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显著延长,且随着传感器网络规模的增长,该算法的性能优势更加突出。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能量均衡优化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平衡的动态分簇算法(Energy Balanced Dynamic Clustering Algorithm,EBDCA)算法,该算法是一种以能量平衡为标准的非均匀分簇算法。在簇的形成阶段,该算法采用动态分簇的策略,节点根据由不同权重的剩余能量和距离因素构成的竞争函数逐轮加入,形成能量平衡的簇,并根据能量变化情况定期调整分簇。在数据传输阶段,在上一个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节点间距离与能量因素,将节点进行分级并将数据分级上传,其路径由低级节点向竞争函数更大的高一级节点进行构建,以维持簇内的能耗平衡。最后使用移动采集器辅助、沿着最短路径,对簇头节点数据进行采集。对比上一个研究提出的HMDC算法、与经典的分簇路由LEACH算法,仿真结果显示本研究提出的算法使得网络内能耗更加平衡,能量效率得到提高,网络生命周期得到延长。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背景天正电气基于行业应用需求,以及30多年建筑行业深耕,在探索打造智慧建筑解决方案方面主要基于以下四项原则。1)节能环保,绿色发展。在国家倡议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楼宇与能源系统成为了实现智慧城市的两大挑战。在楼宇建筑的节能低碳上,要做到全生命周期低能耗、低排放;在柔性能源方面,要做到负荷可调,柔性响应电网调峰调谷需求。
期刊
随着仿生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领域开始利用仿生学的思想与技术解决在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目前在农业机械领域,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大量的农业生产工作被机械设备取代,但用于生产工作的机械触土部件阻力大、能耗多等问题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科莫多巨蜥作为体型最庞大的蜥蜴,具有大多数爬行动物都具备的本能的掘洞能力,其庞大的体型使得它对于洞穴的体积具有更高的要求,且其挖掘行为更接近农业挖掘部件的运
接触热阻在微电子封装、光伏系统、航空航天、能源动力等诸多工程领域是衡量固-固界面传热效率的核心参数。然而,对接触热阻进行有效测量与精准预测一直是散热系统热设计中的瓶颈。粗糙表面的三维拓扑形貌决定了接触界面间的实际接触区域和界面间隙,对界面接触热阻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精确表述接触表面特性是研究接触热阻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表明,粗糙表面功率谱密度(PSD)在表征光学表面时不仅包含垂直方向的高度信息,更
水导激光加工技术是一项采用水束光纤来引导激光到基材加工表面的新型精密加工技术,由于其具有切槽平行、宽径比大、热影响区小、无微裂纹、重铸层较少等优点而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目前,国外由瑞士Synova公司为代表的水导激光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及多方面应用的状态,但其装备价格昂贵;国内的水导激光技术尚处于实验室研制初步阶段。本文在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水导激光的水束稳定生成关键技术进行理论、仿真模拟
无损测量作为逆向工程技术的基础,通过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多方面技术测量,能够将现有的几何产品或设计图样直接转化为抽象的数字或工程模型。针对基于片层体积三维无损测量方法中数学模型难以求解的问题,本文采用改进粒子群和移动四面体算法完成了点云数据的求解与重构,并为几何产品的逆向开发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构建基于片层体积无损测量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基于网格片层体积无损测量方法的测量原理和
基于结构轻量化特征的管材液压胀形技术(Tube Hydroforming)近年来正得到快速发展。应用该技术成形的中空零部件普遍具有轻质量、高强度、表面质量佳等优点,目前正被逐步推广到航空航天和汽车等领域的零部件设计与制造。然而,该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效率低下、设备成本高等不足。冲击液压胀形技术(Liquid Impact Forming)将传统液压胀形技术和冲压成形技术相结合,通过冲压实现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