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有了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向郊区不断延伸。由于城市建设进程突飞猛进,致使部分城郊农村土地被纳入城市用地范围,而土地性质的变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旧村农民居住形态的变化。有些村落得以保留,有些村落则面临整体拆迁。农村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既和城市发展规划形成契合,又能让本村风貌得以保留,这成为城镇化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当家做主的积极推进力。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旧村(街道)改造实践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我国在旧村(街道)改造中存在着一些“趋共性”的问题,值得探讨。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2004-2020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京郊的很多村庄纳入北京城市建设的新版图中。有些村庄凭借优势进行就地改造,并招商引资,成为旧村改造的成功案例;但有些村庄因为无特色、无优势,村庄最终在拆迁中被城市吞噬,荡然无存。同时,由于村庄问题的复杂性,虽然有些旧村改造成功了,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农民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村庄也增加了工作、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村庄功能空间布局混乱等因素会极大地限制和阻碍村庄的发展,甚至最终沦为“城中村”。因此,城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北京旧村改造工作仍是一根硬骨头。本论文从京郊典型的村庄——范各庄入手,这一原本面临拆迁的村庄,通过规划设计手段最终得以保留,关键在于设计中充分结合了范各庄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条件,挖掘专属范各庄的“特色景观”。政府、设计院、村民抓紧2014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在雁栖湖旁召开的契机,同心协力、大刀阔斧地进行就地改造,最终促成了范各庄完整地保留了村庄,并将其打造成一条北方难得一见的乡村水街。范各庄的旧村改造不是传统意义的“改造”,更大程度上是“复原”,每一种材料都是来自于场地,它们都记录了场地的部分记忆,承载了老村的文化气息。笔者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希望将北京村落本有的面貌“还原”给世人。运用乡土材料、老物件打造的范各庄村具有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民居特色。一条“燕城水街”锦上添花,特色乡村旅游带给村民的美好生活指日可待。通过范各庄的旧村街道改造设计方案,将街道改造的重要环节进行分类整理,规范元素的运用,建立控制导则,为其他村庄街道的改造提供依据,为北京旧村改造模式化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