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不完全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在临床特征、常见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不完全川崎病提供依据。探讨川崎病(KD)发生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识别高危患儿,制定个体化治疗、随访方案,改善疾病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30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典型KD(93例)和不完全KD(37例)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及常见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差异,并按照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CAL组(41例)和NCAL组(89例),对其年龄、性别、发热时间、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CRP)、血沉、贫血和临床诊断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KD发生CAL的危险因素。结果:1、不完全KD患儿发病年龄小于典型KD组(P<0.05),两组间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中,不完全KD组患儿发热时间长于典型KD组(P<0.05),卡疤反应(红肿)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患儿(P<0.05),而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指(趾)端硬肿和脱皮的发生率则低于典型KD组(P<0.05)。2、不完全KD组患儿急性期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典型KD组(P<0.05),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典型KD组(P<0.05)。3、KD发生CAL组患儿男性比例多于NCAL组(P<0.05),发热时间长于NCAL组(P<0.05)。4、KD发生CAL组患儿急性期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和CRP均高于NCAL组(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性(OR=3.737,95%CI:1.240~11.267)、发病年龄小(OR=0.757,95%CI:0.619~0.926)、发热时间长(OR=1.514,95%CI:1.193~1.922)、NLR升高(OR=1.484,95%CI:1.128~1.951)及CRP升高(OR=1.011,95%CI:1.003~1.018)是KD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不完全KD患儿平均发病年龄偏小,发热持续时间长,卡疤出现红肿现象对诊断不完全KD有重要提示作用;2、不完全KD患儿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较典型KD明显升高,且更易合并贫血;3、男性、发病年龄小、发热时间长、NLR及CRP水平升高是KD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此类有高风险的患儿应加强干预,及时完善心脏彩超检查,制定个性化随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