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研究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tianxiuli_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任务是阐释《楞伽经》之如来藏思想,分析《楞伽经》之思想特色,并试图以这部经为个案,说明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的一般关系。本文对《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的阐释是从“楞伽四门”的角度进行的。“楞伽四门”即是通常所说之“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此四组概念概括了《楞伽经》的全部内容,如果依照《楞伽经》本身的说法,此四组概念甚至概括了整个大乘佛法的内容——对经文意义的分析表明,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内容上,这四组概念的每一组都是完整的,都能完全地概括《楞伽经》的内容,但这四组概念对同一个内容的论述角度是有所不同的。如果不考虑论述角度的差别,这四组概念所说明的共同内容即是《楞伽经》之如来藏思想。其具体内容可简述如下:众生皆有一个清净本心,此清净本心无无明,不可言说,非有非无,在众生身中常住不变。此为众生本有之空如来藏。此空如来藏有本具之四智妙功能及清净种子,但被无明所覆之后,其四智之妙功能及表现为八识之功能,本有清净种子则衍生八识之种子。八识功能与识种子在遇到外缘境界时相互作用,生起种种名、相(实际上是本心之妙功能与清净种子面对外尘时,先相互作用现出本真相,众生依此本真相而起妄相,但众生无法了知这一过程,只是在妄相之世界中),即有众生所觉知之境界,众生在此境界中执此名、相等为实有,不知自心所现,体性如幻,故起“我执”与“法执”。如果众生能依诸佛菩萨之教导,则有“正智”,依此“正智”修行则可破除无明,消除对妄相之执着,破除我执与法执,证得“人无我”与“法无我”,即证得“如如”或“圆成实性”。此“如如”或“圆成实性”之证得亦是破除八识之无明的过程,此过程通常称为“转依”,“转依”之所得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为回复本心,即破除无明,重现四智之妙功能及本有之清净种子;二为转识成智,由清净种子所衍生之识种子,一旦产生即不再消失断灭,只能通过修性消除此识种子之无明,将此染污之识种子转成清净之智种子。在转依所得之两方面内容中,所回复之本心即是前面所提到之空如来藏,转识种子所得之智种子却非众生所本有,属修行所得,此部分内容称为不空如来藏。《楞伽经》所说果位之“如来藏心”当包括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而言之。此果位之如来藏有种种妙用,可依众生之需要幻化种种妙法度生,此依众生之需要而化现之种种妙相即是缘起自性(净分)或称如如之“正智”之用。此种种妙相对其它众生而言,犹如外尘(由另一本心所起故),众生之本心与此外尘相对时现出本真相,但因无明之关系,众生之藏识种子随之现起,此为缘起自性之染分或众生之正智,众生依此正智修行亦可证得菩提。如通常所知道的,这里提到的四组概念亦是唯识学之重要内容,因此,四门与如来藏思想的内在关联体现了唯识思想与如来藏思想的内在关联。分析表明,唯识思想与如来藏思想似不应看作两个独立的思想,而更像是一种思想在面对不同问题时的不同表现形态。文章最后简要比较《楞伽经》、《金刚经》与《坛经》的如来藏思想,说明禅宗对《楞伽经》如来藏思想的继承情况。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多次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表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随着Web服务的广泛应用,如何在运行时有效地发现和组合不同组织和异构平台的Web服务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但是,传统的Web服务主要采用WSDL描述物理信息,缺乏语义信息,不能以计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零售业应该是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人类社会有了剩余价值后,就产生了交换的需求,零售业也就随之发展了。在中国新的历史时期,零售业随着总体经济的发展,受到
实现社会稳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从"维护稳定导向的稳定工作模式"转向"创造稳定导向的稳定工作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综合治理"的原则,从"单一维稳"转向"系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住宅环境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住宅小区的景观空间是住宅空间的延伸,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相当密切的联系。我国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沉
改革开放进程中,在我国农村不少地区出现了出嫁女基于土地产生的集体经济权益受侵害的问题。其成因主要有:村民自决权的局限性,村民的传统观念,村民基于现实和长远利益的考量
当前是改革攻坚克难时期,着力提升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力十分重要。从领导科学与艺术的角度,本文认为,提升领导力需要强化以下八个环节:以定位领导角色为前提,以善用领导权力为
政府绩效评估中公众参与开始兴起,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另一方面其有效性受到了一些质疑。运用政府绩效评估的政治和经济双重逻辑评估了这些质疑,阐明公众在政府绩效评估中扮
任何一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面当然包括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两方面,这是人们最易疏忽但却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对群
本文对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极高的多功能副词“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和分析,从句法形式、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等方面描写和解释了“也”的内部差异,重点探讨了“也”作为语意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