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汉字设计比较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fa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的汉字设计是目前平面设计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在字体设计方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如何使民族与国际更好的融合,一直是中国设计界苦苦寻觅的方向。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从汉字设计入手,对中日汉字的起源及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展开分析比较。全文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中日汉字的形成及其发展。重点介绍中国汉字从形成到发展的历史过程,到了汉代中国已经形成了真、草、隶、篆四种主要书体。日本也是在这一时期,把汉字从中国引入,自此结束日本没有文字的历史。最后谈了进行汉字设计比较研究的重要性。第二章中日汉字设计的发展史。由于中日汉字的发展过程中交织在一起,所以此章节一并论述。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时期、铅字时期、光与电的时期。早期日本学习中国,到了近现代在字体设计方面大大小超过了中国。第三章中日传统审美的差异。这也是本文重点论述的章节之一。通过列举互为对立的四组审美特征:飞动与寂静、宏大与精微、欢愉与伤感、繁复与简约。找出中日之间的差异性极其的根源。第四章民族渊源—对中日现代汉字设计作品分析。中国与日本的设计师由于文化、审美的差异性对汉字的理解上有很大的不同,随之带来的是在汉字设计视觉表现上的差异性。第五章中日字体设计方面在对待传统与现代、民主与国际所走过的不同道路。中国在传统上有很深的积淀,但是在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的落后造成了汉字设计的滞后。而日本不仅跟上了工业化前进的步伐,甚至大大超前。在进行民族与国际的交融中,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与国际特点的字体设计。第六章结论与展望。全篇以整体中日汉字,及汉字设计发展历史为经,以分析中日审美区别为纬,对中国汉字设计结合传统,日本汉字设计融合国际,系统展开研究。比较出中日两国的审美差异和中国汉字设计存在的不足,对中国汉字设计如何更好地结合现代,又体现中国文化传统,达到借鉴的目的。使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能更好的兼顾本土文化的思考。
其他文献
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部分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为满足人们互联网时代下的各类新需求,物联网应运而生,且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同时在社会各个行业中推广应用。而通信工
金属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通常会导致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累积,选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及方法成为评判、区分矿业活动农田土壤重金属累积影响和风险的关键问题。在简述土壤背景值和
目的 :观察雷尼替丁和庆大霉素合用抑制大鼠胃溃疡和幽门螺杆菌 (HP)的作用及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 :用溃疡抑制率计算药物对急性胃溃疡和慢性胃溃疡治疗效果 ;以琼脂
生产实践表明,在铜闪速熔炼过程中,当闪速炉处理料量不变时,闪速炉产出的铜锍(即冰铜)温度、铜锍品位及渣中铁硅比是闪速熔炼过程的综合判断指标,也是对闪速炉的操作参数(即热风
以苯甲醇、丙酸为原料,硫酸氢钠为催化剂,合成了丙酸苄酯。其优化条件:酸醇物质的量比为0.15:0.1,催化剂用量为1.0g,反应温度为97-110℃,反应时间为70min,酯化率可达97.3%。
介绍了美国环境保卫基金会资深科学家理查德·丹尼森提出的《有毒物质控制法改革十要素》以及美国化学理事会专家针对有毒物质控制法改革提出的5项建议,概述了由参议员弗兰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