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将血管生成素-1(Ang-1)注射于大鼠眼玻璃体腔内,观察Ang-1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为Ang-1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实验依据。方法: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抽取1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标准条件饲养。另外32只大鼠以65mg/kg的剂量行左下腹腔注射10%链尿佐菌素溶液(STZ),并于24小时后检测血糖,将餐后血糖浓度持续稳定大于16.7mmol/L的大鼠定为糖尿病模型,相同条件喂养4个月后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大鼠出现视网膜病变(DR)即为成模,当即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只),阳性对照组(B组)和Ang-1治疗组(C组)。阳性对照组(B组)行双眼玻璃体腔注射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PBS)5μl,Ang-1治疗组(C组)行双眼玻璃体腔注射160μg/mL Ang-1 5μl。三天后重复上述处理一次,继续观察三天后处死三组大鼠取视网膜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比较VEGF的表达,病理切片HE染色比较突出视网膜内界膜内皮细胞核数。结果:(1)免疫组化法检查:阳性对照组(B组)与正常对照组(A组)比较视网膜VEGF免疫组化染色表达水平明显增强,积分光密度测定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1治疗组(C组)与正常对照组(A组)比较视网膜VEGF免疫组化染色表达水平明显增强,积分光密度测定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1治疗组(C组)与阳性对照组(B组)相比VEGF免疫组化染色表达较弱,积分光密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病理学切片示:阳性对照组(B组)与正常对照组(A组)比较突破视网膜内界膜内皮细胞核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1治疗组(C组)与正常对照组(A组)比较突破视网膜内界膜内皮细胞核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1治疗组(C组)与阳性对照组(B组)比较突破视网膜内界膜内皮细胞核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视网膜会产生大量的VEGF,将Ang-1注射于玻璃体腔内对STZ诱导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VEGF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有效的降低了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