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现代企业是以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特征的。企业所有者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同时承担决策带来的风险,而企业经营权却属于企业的管理层,所有者和管理层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企业所有者和管理层的目标并不相同,因而会产生利益冲突,管理层有可能通过牺牲股东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了解决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就产生了股权激励制度。股权激励制度是对公司管理层的一种长期性激励制度,其实现的方式通常有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等。理论上讲,股权激励制度通过让企业管理层以一定方式获取公司的一部分股权,将管理层的利益、股东利益、企业长远发展联系在一起,能够激励管理层努力工作,从而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提升企业业绩。但在实际中,股权激励制度是否能起到预期的作用,很多学者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并未得到一致的结果。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了我国沪深两市2006-2011年已经实施股权激励的101家上市公司为对象,对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对该制度的顺利实施和达到预期目的有所裨益。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知识做了阐述,包括股权激励的基本概念、股权激励的构成要素以及理论基础。股权激励的构成要素主要有激励对象、激励数量、行权价格、时间安排、行权条件、股票来源、资金来源等。股权激励有三大理论,分别是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激励理论。第二部分分析了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实施的现状。股权激励在我国一共经历了四个时期,分别是:引入期、尝试期、调整期、以及推广期。此外,第二部分还从股权激励的股权性质、股权激励的行业分布、股权激励的要素设计三方面分析了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第三部分运用描述性统计以及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比例、股权激励有效期长短与企业绩效以及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股权激励比例的增加,委托代理成本减少(2)股权激励比例与企业业绩呈倒U型的曲线关系(3)在制度允许范围内,股权激励有效期越长,委托代理成本越小(4)股权激励有效期长短对企业业绩无显著影响。第四部分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有资本市场不够完善、职业经理人的选拔不够科学、公司治理方面存在问题、股权激励指标的单一性和片面性、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不够科学。最后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包括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科学地选拔经理人、合理制定股权激励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