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式模拟计算的研究方法是用数学模式表示扩散、输送、化学转化和沉降等过程与空气质量以及污染源之间的关系,以预测各气象条件下污染物浓度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以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据此寻求控制光化学烟雾的措施。
论文的研究以宏观监测数据为基础,引入OZIPR模式对各污染物之间影响关系进行研究,模式模拟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模拟的O3和一次污染NOx之间存在明显的消长关系,模拟时段开始时NOx浓度最大,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在臭氧浓度达到最大时下降到最低值,同时也说明光化学污染的产生需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光化学污染存在时间的滞后性的特点。PAN的变化规律与臭氧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VOC的浓度变化与初始VOC/NOx有关;与实际监测值比较,模拟值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污染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几组试验方案结合模式模拟的EKMA等浓度曲线图,探讨了一次污染物NOx和VOC浓度,排放量及组分变化对臭氧等二次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VOC与NOx的初始浓度比和排放比的增大,O3的增长速率加快,臭氧浓度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提前,臭氧浓度最大值先增加后减小;深圳市属于VOC敏感型,控制VOC是控制臭氧污染的有效途径;VOC的活泼组分乙烯(ETHE),二甲苯(XYLE),三甲苯(TMBZ)对臭氧浓度影响较大,甲苯(TOLU)的影响较小。模式中的化学反应机理对模式预测的影响,也是此次研究考察的对象,利用同一组基础数据,分别套用不同的化学机理SAPRC97和CB-Ⅳ,重点比较模拟臭氧浓度的变化,并设计了比较方案探讨微观机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芳香烃的分类和反应过程的定义的差异是导致两种机理预测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此次对深圳市的光化学污染进行初步研究,为光化学污染控制提供了一定技术支持,反应机理比较是后续试验研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