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民居在普遍缺乏机械环境控制手段的条件下,积极利用自然环境、建筑材料和被动式技术策略应对气候因素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这种体现生态智慧的气候适应性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巴渝地区地形复杂、夏季湿热冬季相对温和,传统民居以轻薄型为主,以夏季隔热为主要目标,目前已有一定研究,但更多是从形式上定性描述,缺乏定量分析,没有从整体观角度研究人与建筑之间的需求供给关系,对各项气候适应性技术的机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本文基于巴渝地区传统民居的实地调研、物理环境测试,通过计算机模拟、理论分析的方法分析传统民居中人与建筑间的需求供给关系,解析传统气候适应性技术对室内热环境的机理作用。从“人——建筑——环境”整体观角度解析传统民居与环境、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促进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分析了巴渝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当地轻薄型传统民居的形式、布局,通过问卷的方式掌握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轨迹,发现当地人对建筑的需求方面,白天更注重交流空间如天井、檐廊、堂屋的舒适性,夜间更注重休息空间如卧室的舒适性。为进一步分析民居在不同气候下的表现,按照室外最高温(temax)将室外环境分为temax≥35℃、30℃≤temax<35℃、temax<30℃三个温度强度,对五户典型民居进行实地测量,并对以上三个温度区段室内热环境进行分析。根据夏热冬冷地区夏季室内温度不应高于30℃的适应性舒适标准,以室内温度低于30℃为舒适状态,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得出室内各房间在使用期间的舒适时间比。在temax≥35℃时段内堂屋只有28.8%的时间较舒适,但卧室有80%以上时间较舒适。当temax<35℃时,堂屋的舒适时间为78.1%,卧室的热舒适时间可以达到90%以上。接下来按照建筑空间、围护结构和细部构造三部分对轻薄型传统民居进行适应性技术机理分析,结果显示建筑空间形式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遮阳、热缓冲和自然通风方面。天井空间应保持一定的狭窄比例,以及井口井底的温度差以保证热压通风效果,阁楼空间增加自然通风后热缓冲效果更好,檐廊空间的高宽比在6.81.8之间,正好满足遮阳挡雨的需求。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差但散热性能好,细部构造则有利于室内通风。利用EnergyPlus对典型民居进行全夏季室内热环境模拟与评价,结果显示全夏季内各房间在使用期间,堂屋室内热舒适时间占81%,卧室室内热舒适时间占87%和86.2%。说明传统民居具有较好的气候适应性。最后从“人——建筑——环境”整体观出发,分析传统民居利用自然通风和建筑散热的方式与环境的能量交换,通过建筑对人的供给来匹配人对建筑热舒适的需求,体现了传统民居尊重环境、利用环境、营造环境的传统天人合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