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谣言作为一种未经官方证实的信息,在民间广为传播。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谣言既清晰又模糊,既真实又虚假,有时能抓住人的恐惧愤怒等情绪,操纵人进行第二次的传播。作为参与门槛低、信息传播迅速和覆盖面积较广的媒体,互联网无疑是谣言制造与传播的一大绝佳环境。知乎作为一个社会化问答类型的网络社区,其2017年9月20日的注册用户已达1亿,日活跃用户量达2600万,人均日访问时长1小时,月浏览量180亿,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互联网社交平台。在谣言方面,知乎有独立的辟谣和谣言识别板块,其内容多为社区用户分享的谣言和都市传说,以及一些谣言识别技巧和科普知识。同时,知乎社区中也存在谣言在传播的现象。本文结合社交文本、受众特征和相关谣言社会背景等因素,运用文本分析等方式对知乎谣言和辟谣的传播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研究社会化问答社区的辟谣功能。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节是绪论。首先介绍相关概念,即“谣言”和“网络谣言”等。其次是文献综述,分为“谣言研究”“辟谣研究”和“社会化问答社区研究”。国外的谣言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国内谣言的研究始于90年代初。到2011年,国内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上的谣言研究文献突破三位数,焦点集中在微博谣言上。我国关于辟谣的研究集中在网络网络媒体,以微博辟谣的相关内容为研究重点。网络媒体的辟谣研究多集中于宏观的整体辟谣状况。最后是研究方法的介绍。第二章介绍“知乎”网站的结构与内容生产模式。知乎主要有四个板块:知乎首页、话题板块、发现板块、问答界面。其中问答界面是知乎最基本的板块。知乎网的网站结构是“父话题-子话题”和”问题-回答“的结合。在这种网站结构的基础上,知乎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内容生产:第一种是回答问题和撰写专栏,其他用户可以免费浏览;第二种是live和付费咨询,需要付费。第三章是知乎的谣言传播现象分析,主要说明谣言会被人相信的原因,并选取知乎网站中发生的典型谣言传播事例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归纳,知乎内谣言传播的原因共有三点:谣言这种信息本身具有模糊性、重要性和不确定性。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信息公开工作不成熟,透明度有待提高。开放注册使得管理难度加大,用户泥沙俱下,给谣言传播提供土壤。本文的谣言传播事例选取“童瑶诈骗案”“新西兰地震,用户Tonfenia Meng恶意造谣事件”和“摩拜单车高层贪腐洗钱谣言”进行分析,认为谣言可分为三阶段:诞生期、传播期和衰退期。第四章则是分析知乎辟谣信息传播模式及其特点。以“香农-韦弗”和施拉姆的信息传播模式为基础,论文总结了知乎辟谣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传谣者将谣言发送到各大平台,如微博、微信、知乎和贴吧等。谣言被求证者接收。他们将谣言信息以提问的形式,发送到知乎网上,邀请或等待辟谣者进行解答。该问题被推送到相关话题首页,辟谣者对问题进行解答,系统通知求证者问题得到解答。求证者通过“点赞、评论和收藏”等方式对辟谣者进行反馈,形成一个双向传播的循环过程。上阶段的所有内容被推送到其他用户的网站浏览界面,其他用户对辟谣者的内容进行反馈。同时,本文结合知乎网站本身的特点,归纳出了“组合式辟谣”和“集中式辟谣”两大辟谣模式:“组合式辟谣”以话题和问题为基础,对不同类型的谣言进行辟谣。“集中式辟谣”以问题和专栏为基础,对某一类型的谣言或者单条谣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辟谣。最后,本章节分析了知乎管理者和知乎用户两者的辟谣方式:该网站管理者的辟谣工作,基本是建立在网民举报的基础之上。知乎用户主要是通过撰写回答和专栏针对某一条或者某一类谣言进行辟谣。第五章则是知乎辟谣功能的不足和改进策略。其功能的不足之处主要为辟谣工作难以持续进行,相同和相似的谣言反复出现,辟谣信息难以产生预期效果。针对这几点,本文给出了如下建议:提高知乎网民的媒介素养;组织官方活动,加强科普宣传;强化官方监管,提高辟谣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