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叶螨适应植物硒防御的基因鉴定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t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是一种分布广泛且能够危害多种作物的农业害螨。随着植物的不断进化,寄主植物已形成了多种方式防御叶螨的危害,如植物自身产生次生代谢物、富集环境因子以及产生挥发性物质吸引害螨天敌等。硒是植物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一种微量营养元素,由于植物不能依靠自身合成硒,也不能长期储存硒,因而主要通过从土壤等外界环境中获得。除满足自身生长发育需要外,植物还可以利用硒进行防御,目前已有研究发现植物可以通过主动富集硒来防御食草动物和病原体的攻击。同时,一些植食性昆虫在进化上已经形成了特定的方式去适应植物中硒的毒性浓度,进而适应寄主植物的硒防御。但目前针对寄主植物对叶螨的硒防御及叶螨的适应机制方面的研究却十分缺乏,因此本论文拟从植物硒的富集对叶螨的影响和叶螨对植物硒防御的适应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明确硒介导的寄主植物与叶螨的互作模式,为探索环境友好型叶螨防控方法提供线索。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硒介导的寄主植物对朱砂叶螨的防御现象根据国家标准《食品中硒的测定》(GB5009.93-2017)规定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测定朱砂叶螨分别取食三种寄主植物(豇豆,茄子,烟草)后寄主叶片硒含量变化,发现朱砂叶螨取食后三种寄主叶片硒含量均显著增加;同时,以豇豆为代表性寄主,以机械损伤和空白处理为对照,三种叶螨(朱砂叶螨,二斑叶螨,截形叶螨)取食豇豆叶片后,豇豆硒含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和机械损伤对照,表明叶螨危害可以诱导寄主植物的硒富集。硒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亚硒酸盐的形式存在,因此本研究以亚硒酸钠和朱砂叶螨为研究对象,探究植物硒富集对叶螨的影响。通过亚硒酸钠处理浓度的筛选,得到了5、20μM两个对豇豆生长没有显著影响的硒处理浓度,同时设置空白处理和50μM高浓度对照。采用―生命表‖的方式统计取食富硒叶片的朱砂叶螨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显示,朱砂叶螨分别取食0、5、20和50μM硒浓度处理叶片后的平均存活天数为24.1、20.3、9.9和7.8天;20μM和50μM处理下幼若螨期延长,不能发育为成螨;5μM处理组在整个产卵期间日均产卵量始终低于0μM对照组,说明取食富硒叶片对叶螨生殖和发育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在叶螨种群增长方面,将朱砂叶螨置于0、5、20、50μM四个不同浓度亚硒酸钠溶液处理的豇豆苗,检测十天后的种群变化。结果发现,随着硒处理浓度的增大,朱砂叶螨种群的瞬时增长率从0.2905逐渐降低到0.1574,说明取食富硒豇豆可抑制叶螨的种群发育。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证明了叶螨取食可以诱导寄主植物的硒富集,而硒能够抑制叶螨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进而影响叶螨种群的增长,由此确认了硒可以介导寄主植物对叶螨产生硒防御。2.朱砂叶螨对植物硒防御的适应现象通过对朱砂叶螨硒饲养品系的种群监测,结果显示,相比于朱砂叶螨普通品系的种群瞬时增长率(R值),硒饲养品系的种群在空白对照组中R值显著降低17%,出现了一定的适合度代价;而在不同浓度的硒处理条件下,硒饲养品系种群的R值明显高于朱砂叶螨普通品系,说明朱砂叶螨硒饲养品系对植物的硒防御表现出了明显的适应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检测朱砂叶螨体内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 Se Cys)和硒代蛋氨酸(Se Met)含量差异,结果显示,朱砂叶螨普通品系经不同时间硒诱导后Me Se Cys含量先下降后升高,9天后升高到100.89 mg/kg,而Se Met含量则逐渐减少到1.40 mg/kg;硒饲养品系(硒条件下长期饲养品系)中积累了106.70 mg/kg的Me Se Cys,普通品系却只有86.47 mg/kg;普通品系中的Se Met含量(14.75 mg/kg)显著高于硒饲养品系(6.24 mg/kg)。这些结果表明朱砂叶螨可以通过将硒转化为更多的Me Se Cys来适应植物的硒防御。3.朱砂叶螨硒代谢通路基因筛选成功克隆了朱砂叶螨硒代谢通路上的8条基因,分别是Txnrd1、Txnrd2、SPS1、SPS2、SPS2-1、SPS2-2、SG和PSTK。检测不同硒浓度处理下这8条基因在朱砂叶螨体内的m RNA表达量变化,发现只有SPS1在短期硒诱导和硒饲养品系中上调表达,且与硒浓度变化关系最为密切,表明SPS1在这条硒代谢通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朱砂叶螨硒磷酸合成酶SPS1基因功能鉴定通过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获得SPS1可溶性重组蛋白约6.3 k D,测得其重组蛋白比活力为2.366±0.046 nmol/mg.pro.min-1,Km和Vmax值分别为10.054±0.062μM和29.633±1.777 nmol/mg.pro.min-1。采用―叶碟饲喂法‖对朱砂叶螨SPS1基因进行RNA干扰,成功沉默SPS1后发现,朱砂叶螨硒饲养品系的Me Se Cys含量在干扰后显著下降38.43%,而Se Met未发生明显变化;产卵量显著降低了39.40%,同时对富硒叶片的取食显著减少。因此,干扰SPS1的表达抑制了朱砂叶螨将硒代谢为Me Se Cys的能力,从而降低其对植物硒防御的适应。
其他文献
结球甘蓝是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芸薹属(Brassica)甘蓝种的一年生或两年生的草本植物。根肿病是一种由芸薹属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引发的世界性的土传病害,对所有十字花科植物都有威胁。目前我国甘蓝的根肿病发病面积迅速增加,田间一旦发生根肿病,土壤就会长期携带病菌,严重威胁十字花科蔬菜的可持续安全生产。目前,选育抗根肿病甘蓝品种是有效
自半世纪前氨基膦酸结构的生物活性及其生物体内的存在被发现以来,对这类化合物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逐渐发展成为磷化学的一个独特分支。作为天然氨基酸的类似物,尤以α-氨基膦酸酯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最为广泛,目前相关生物活性研究已经扩展到抗细菌、抗真菌、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抗寄生虫、抗氧化乃至于降糖、降血脂领域,显示了α-氨基膦酸酯及其衍生物作为优势结构具有广泛探索空间。受多靶点药物研发理念的启发,结合本实验
动作捕获是可穿戴计算、人机交互与普适计算的基础研究之一,是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的交叉性领域,且在体育训练、医疗健康、影视制作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光学式、电磁式、机械式等动作捕获技术相比,惯性动作捕获具有不受光照影响、不受场地约束、佩戴方便等优势,现已成为企业与学者研究和应用的热点。然而惯性动作捕获中传感器易受噪声干扰、精度不高,加速度估计位移有累计误差,商业化捕获系统存在设备价格昂贵、不开源等
桃果实采后病害发生严重,腐烂率高达50%,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由褐腐菌(Monilinia fructicola)引起的褐腐病是桃果实采后的重要侵染病害。目前桃褐腐病的控制主要依赖化学防治,但长期使用化学杀菌剂不仅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还有环境污染和药剂残留等问题。生物防治因其高效安全、无毒无残留等特点在病害控制的研究中成为一个重要方向,拮抗菌被认为是生物防治中非常有前途的可替代化学杀菌剂的新途
铁作为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氧化还原反应多种生理过程,特别是在缺铁环境中,喷施铁肥对植物生长效果更为明显。目前关于铁肥对果树缺铁黄化的研究较多,但由于蔬菜不会表现出缺铁症状,人们往往忽视蔬菜对铁营养的需求,因此,增施铁肥对提高蔬菜生长及产量的研究甚少。另外,土壤—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增施铁营养后植物生长生理发生变化,根系代谢变化带来的根际分泌物变
猪场废水悬浮性固体、有机物以及氮含量高,传统的厌氧发酵处理猪场废水普遍存在发酵周期长,厌氧发酵系统不稳定的问题。论文从利用厌氧发酵处理猪场废水技术产业化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首先对猪场废水进行秸秆过滤,以实现去除废水中的悬浮性固体,达到强化预处理目的,经过预处理后,滤液中的不溶性杂质含量明显减少,为后续厌氧发酵提供方便,然后通过改变水力停留时间优化厌氧发酵,提升发酵效率,最后利用鸟粪石沉淀法对厌
桑椹是桑树的果实,其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桑椹菌核病是桑椹生产中危害性最高的一种真菌病害,每年都会给桑椹生产带来巨大影响,进而导致巨额经济损失。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是影响桑椹生产最主要的真菌病害,它是由死体型病原真菌桑实杯盘菌侵染而引起的。桑实杯盘菌为丝状真菌,菌丝生长聚集缠绕形成黑色菌核,帮助桑实杯盘菌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同时菌核
酸性土壤中铝毒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气候变暖、工业发展、环境污染、酸沉降、农业化肥施用等都加剧了土壤酸化,促进铝大量溶出成为活性铝,加深了铝毒害而使林地生产力大幅降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生长于我国南方酸性土壤上的主要造林树种,在林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曾因铝毒害发生大面积衰亡。有些外生菌根真菌(ECMF)能显著缓解铝对马尾松的毒害,有利于马尾松幼苗在
学位
叶片是水稻光合作用的最主要器官,对产量和品质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当的增加叶片面积,有利于叶片进行光合作,提高CO2利用率,从而增加水稻产量。因此,研究调控水稻叶片宽度发育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中,我们克隆了一个水稻叶片变宽基因WIDE LEAF 1(WL1),对突变体表型进行详细的观察和组织学分析,对WL1基因进行图位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