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星族合成的应用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qq688131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恒星、宇宙学研究的逐渐成熟,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成了目前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中的最大挑战。它不仅能增加我们对星系的理解,也是将恒星的研究和宇宙学的研究结合起来的重要纽带。由于星系的绝大部分可见物质都集中于恒星中,星系中恒星的演化决定了星系演化中的许多观测特性。研究星系中的恒星演化特征可以间接地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所以确定星系中的恒星成分成了天体物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演化星族合成方法正是确定星系中恒星成分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对演化星族合成方法应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一些新的结果。首先,基于用光谱方法难以确定遥远(红移大于0.3)星系和星团星族参数的困难,我们深入分析了利用颜色(它比光谱更容易获得,特别是对遥远天体而言)研究天体星族参数的可能性。结果显示利用颜色可以确定星族参数,我们给出了确定星族参数最好的颜色对以及应用不同颜色对时所得结果的可能误差。这使我们能够通过测光数据确定遥远星系和星团的星族参数,从而更好地进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等研究。其次,由于大部分星系中(包括早型星系)存在近期(1 Gvr内)的恒星形成,这些年轻的恒星会对星系的星族年龄和金属丰度确定造成影响(用颜色方法确定星族参数时会使得到的年龄偏小、金属丰度偏大)。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种能改正这种影响的统计性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颜色获得大样本星系的平均星族年龄和金属丰度以及它们的分布。我们还发现星系中年轻星族的存在很可能会影响到星系的一些基本关系,如基本平面和Kormendy关系。当考虑了年轻星族的影响后,星系基本关系的弥散可能会变小,同时测得的星系距离会比用以前的关系测得的值小。再次,因为有50%以上的恒星处于双星系统中但直接用恒星演化程序计算由大量(百万量级)恒星组成的双星族演化非常困难,我们建立了一个用于快速模拟单星族和双星族的星族等龄分布数据库,计算了单星族和双星族的谱指数、各种颜色等。它使人们能够方便快捷地在星族合成研究和星系形成演化研究中考虑双星演化的影响。这对那些和双星演化有关的特殊现象(如蓝离散星和椭圆星系的紫外反转等)的研究极有意义。另外,我们详细分析了双星相互作用对星族合成结果和星族研究结果(星族年龄和金属丰度)造成的影响。结粜发现双星作用会使星族的颜色变蓝、Hβ谱指数变大、金属线谱指数变小。当我们用单星族来拟合星系或星团的星族参数时,用谱指数方法得到的年龄会比真实值明显偏小、用颜色方法得到的金属丰度会比真实值明显偏小。我们还发现用双星族模型得到的星族年龄和用单星族模型得到的结果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通过单星族模型得到的结果我们就可以估算出用双星族模型得到的结果,这对一些和星族参数绝对量有关的研究很有帮助。另外,我们的结果也显示出尽管用单星族模型和双星族模型得到的星族参数绝对值是不同的,但是用两类模型得到的大部分相对研究结果很类似。工作中我们还率先使用双星族模型对80多个椭圆星系的星族参数进行了研究,并对一个星系的等级并合形成模型进行了验证。我们的结果基本支持此模型但也显示出了一些矛盾,这些结果对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研究都很有意义。总体上,我们的工作主要解决了以前难以对遥远星系和星团进行星族研究、难以用双星族模型进行大规模的星族研究、不清楚双星相互作用对星族研究结果的具体影响等困难,促进了演化星族合成方法在实际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中的应用。
其他文献
日冕中大部分活动和爆发主要由磁场主导,因此诊断日冕磁场对研究太阳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利用禁线的偏振来研究日冕中的磁场。尽管日冕禁线只能进行日面以外的观测,它仍然是研究日冕磁场的重要工具。我们主要采用了以密度矩阵为基础的量子力学理论和势场的磁场模型对禁线的线偏振进行了模拟。相对于经典理论,量子理论可以给出更精确的结果并且应用到更加复杂的原子系统。由于日冕禁线处于汉勒效应的饱和区域,禁线
脉冲星由于其高致密度而与引力物理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其稳定的自转周期则与时间标准密切相关。PSR J0437-4715是目前自转最稳定的毫秒脉冲星之一,也是目前测时精度最高的脉冲星。它处在一个双星系统中,其伴星是一颗白矮星。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云南天文台昆明40米射电望远镜对PSR J037-4715的观测开展的研究。具体工作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通过VLBI观测,寻找并得到两颗PSR J037-47
恒星是构成宇宙的基石,同样地,也是理解天体物理许多方面所必需的要素。我们对于宇宙学,星系和行星形成的了解也全部都需要恒星演化的理论。为了理解恒星如何演化,我们需要研究不同演化时期的恒星。目前已经观测到了一些低质量恒星的类太阳振动。恒星的振动反映了恒星内部的声速,而声速由恒星内部的压强,密度,温度梯度,气体运动和恒星内部其他物理量所决定,因此恒星振动为我们研究恒星内部结构提供了可视“窗口”。通过这些
晚型恒星中普遍存在着类太阳磁场活动现象,预示着在这些晚型恒星较深的对流区内存在与太阳类似的磁场发电机行为。我们选择了三颗活动性较强的晚型恒星作为观测研究对象,一方面通过对V711 Tau和UX Ari的长期高色散分光监测,研究它们的磁场活动规模、色球活动区的结构和迁移规律;另一方面通过对SZ Psc的密集采样观测,探测和研究它的冕层星珥活动事件。V711 Tau是一个周期约为2.84天的RS CV
本文综述了太阳日浪、喷流及其相关现象到目前所取得的一些观测和理论成果,并介绍了本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日浪和喷流的时空关系以及它们的物理起源等问题所做的(或参与做的)研究工作。本论文包括三个部分,综述部分(第一章),工作部分(第二章到第四章)和问题和展望部分(第五章)。论文的主要成果归纳如下:1.通过对七个接连发生在活动区卫星黑子之上的Hα日浪事件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它们的足根处有异极性磁流的浮现
吸积率是限制活动星系核(AGN)中心活动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对应不同的吸积率(爱丁顿比),AGN中心会形成不同的盘结构,因而表现出不同的观测特征。AGN的吸积性质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观测特征,还与喷流的形成、AGN对寄主星系的反馈等基础问题密切相关。由于其显著的喷流活动,射电噪AGN的研究在AGN研究中一直是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在射电噪AGN的各波段辐射中,喷流非热辐射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目前对射
信息技术、望远镜及其终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太阳物理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时间和高空间分辨率、多波段、多角度的海量观测数据。太阳研究工作者通过对这些数据测量分析、统计研究来更深入地了解太阳的各种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对地球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而对各种灾害性空间天气进行预报。人眼对各种事物的感知大多数来源于视觉,图像是最直观的视觉数据,因此,太阳多波段、多角度的拍摄图像是最主要的太阳观测数据。在太阳
生物体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处理系统,论文的第二章从这种观点出发讨论了生物细胞内最大的信息源基因组DNA序列的信息编码问题。首先探讨了基因组蛋白质编码区的信息编码问题;简要回顾转录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后,讨论了基因组基因表达调控区的信息编码问题。 论文的第三章介绍了我们利用internet上可获取的开放的生物信息学资源,对基因组DNA调控区的一种可能的编码方式所进行的理论研究。这种可能的编码方
混沌和分形普遍存在于很多自然和社会现象中,是非线性科学重要的两大分支学科。近年来,随着非线性理论的不断完善,非线性分析方法的不断提出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混沌和分形在很多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地研究和应用,比如生物学,经济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等,当然也包括太阳活动关于混沌和分形特征的研究。太阳黑子相对数表征着太阳长期演化活动的特征,在太阳活动描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黑子相对数,已经证实太阳活动受控于
目前我国国家天文台正在实施空间太阳望远镜计划,而用于空间天文观测的电子设备必须面对空间辐射环境带来的损伤,本文叙述的我们的研究内容就是天文用CCD在空间观测应用中的高能辐射损伤。我们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了一套新的估算质子辐射位移损伤的方法——稳定缺陷方法。根据高能粒子辐射固体阻止理论采用Monte-Carlo方法计算了高能质子在CCD中导致晶格原子位移而产生的初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