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两国历史问题比较研究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ieda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作为战败国在二战结束之后,日、德两国走上了相似的发展道路,但对于有关战争的认识方面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无论是从政府机构还是到普通民众,都始终表现出的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在思想方面认真反省并且道歉,在经济方面积极的给予受害者赔偿,在政治方面坚定实施民主制度,在法律方面断然取缔新纳粹组织,这一系列措施不但使德国摆脱了过往那种“铁血外交”的政策,同时也加深了欧洲的一体化融合,推动了欧洲的和平发展。反观日本,其却在“右倾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但对于战争罪责一直采取否认态度,对于经济上的赔偿也是百般抵赖,历史教科书问题、靖国神社问题等敏感问题使日本与其邻国的关系日益恶化,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日本政府在右倾道路上越走越远,中日关系已变成“政冷经冷”,中日关系再次成为国际热点和国内外学术界的重点关注区域。2015年3月9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日本期间在朝日新闻发表了演讲,敦促日本正视历史。日本对于历史认识问题的态度是否能有所改变依旧是二战受害国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日、德两国对历史问题的不同认识,分析其社会、文化、政治、地理位置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比较分析。总体来看,两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特性的不同是导致有着不同认识态度的思想基础,而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对日、德两国所采取的不同占领政策,以及对于日本战后不彻底的处理方式其主要根源。从地缘政治环境来看,德国地处欧洲中心地带,于周边许多欧洲强国紧密相连,它们时刻警惕地注视着德国的一举一动;而日本是一个相对孤立的岛国,在二战结束初期其周边国家相对而言都是一些弱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难以真正遏制住日本,这种不同的地缘政治环境也是影响日德两国不同历史认识的重要因素。在当今新的世纪、新的世界格局中,面对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中国,日本利用掩盖战争罪行、推卸战争责任的办法,是绝对无法达到重塑国家形象、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反而会引起世界、特别是曾经的受害国——亚洲人民的警惕、反感以及反对。因此,若日本想要实现其“政治大国”的目标,只有放下历史包袱,以史为鉴,效法德国,对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进行真诚的反省,从根本上消除一切不利于亚洲与世界和平的言行,才能真正取信于国际社会,特别是取得亚洲邻国人民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发展中日关系,确保走和平发展之路,避免悲剧重演。
其他文献
表达自由是宪法自由权利中的重要内容,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宪政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尺。在充分借鉴当代西方国家和国际公约关于保障表达自由成熟法律和先进经验的
美苏两极争霸与冷战格局的形成促使美日同盟的建立,该同盟在克林顿时期进行了“再定义”,小布什执政美国使其得到了巩固,美日两国在政治方面相互靠拢,经济方面加强互动,军事
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受文化传统影响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不同的时代催生新的价值观念。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网络化的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战结束,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转化为国内的阶级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内战一触即发。邯郸市就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获得解放,一九四五年十月邯郸市成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