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错配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影响的实证分析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aolan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经济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由于资产、负债或收入、支出使用的计值货币不同而产生货币错配现象。中国也不例外,连续多年的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使我国货币当局积累了以巨额外汇储备为特征的债权型货币错配。大规模货币错配的存在不仅会对货币供给量和汇率等货币政策变量构成影响,还会影响到产出增长与物价稳定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本文在梳理和评述国内外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国货币错配程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债权型货币错配问题,且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其次,从理论角度阐述了货币错配对货币供给内生性、利率外生性及汇率变动的影响。接着,分别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分析了汇率升值背景下债权型货币错配影响实体经济的竞争效应与净值效应。再次,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我国债权型货币错配情况下货币供给量、汇率这两个货币政策变量所受到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将货币错配引入改进的Karras模型对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错配对货币供给量的三个指标M0、M1、M2影响逐渐增大,且净外币资产型货币错配的累积会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相互作用;货币错配通过货币供给量增长对产出的正向影响比通过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产生的影响要显著,同时货币错配因素会放大货币供给量变动的物价效应。因此,在短期内应加强货币错配监管及外汇储备管理,在中期应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长远来看应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才能预防、控制乃至消除货币错配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其他文献
2015年以来可交换债重新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活跃品种。相对可转债,可交换债可由标的股发行公司以外的第三方发行,这种设计增加了产品的灵活性,同时也为大股东进行债务融资提供了
市场分割会使整体经济缺乏效率,却是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为了扶持本地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有激励限制本地资源流出和外地产品流入,从而造成区域间市场的分割。但是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