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该地区正承受着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威胁,水生态过程和水环境效应是其最核心的问题。本文以野外考察和室内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中典型植物及群落在结构、生理生化、生殖等方面对不同水盐环境的响应机制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湿地挺水植物生物生产与水文过程的耦合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为黄淮海地区湿地的水生态过程、水环境效应及生态安全调控提供了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黄河三角洲4种典型植物种子: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香蒲(Typha orientalis )在不同盐分条件下的萌发结果显示,盐分对4种植物种子的萌发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盐浓度的增高,4种植物种子萌发率及发芽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但影响的程度又各不相同,说明了盐分可能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植物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之一。种子萌发的结果同时为黄河三角洲不同盐分梯度下优势植物群落分布的野外调查结果提供了证据,进一步揭示土壤盐分是限制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生长和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之一;2.黄河三角洲典型挺水植物芦苇在不同的水分和盐分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生理响应特征,在耐受范围内,芦苇通过增加胞内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物质的合成来迅速适应盐生和干旱环境;3.黄河三角洲不同地理环境下芦苇的叶片和根部形态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与湿生芦苇叶片相比较,旱生芦苇具有较厚的叶片、较小的泡状细胞和较为发达的维管组织,并且出现气孔下陷的现象,这些特征有利于降低蒸腾作用导致的水分散失,并在蒸腾作用减小的情况下促进水分和营养元素的运输。旱生芦苇根部与湿生芦苇相比,具有较少的皮层层数,这种结构有助于缩小水分横向运输距离。而湿生芦苇具有比旱生芦苇更为发达的通气组织,从而更能适应水分胁迫导致的缺氧。以上结构特征体现了该区芦苇对干旱和盐渍环境的适应,同时也体现了芦苇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