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霉对氟吡菌胺和苯霜灵的抗药性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00934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大豆疫病是大豆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生产上用甲霜灵防治大豆疫病时出现了抗药性,同种类型的高效杀菌剂苯霜灵田间应用较少。另外,氟吡菌胺是目前开发的抑菌结构新颖的苯甲酰胺类杀菌剂,国内外均有对辣椒疫霉的相关研究,在大豆疫霉上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主要从大豆疫霉对两种杀菌剂的抗药性风险评价、抗药性生理生化机制、以及有效的植物提取物筛选等几个方面来开展研究。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有性生殖+紫外诱变获得9株氟吡菌胺抗性菌株,突变频率为2.25%,抗性水平在502.9~1063.3倍之间。通过有性生殖+药剂选择获得6株苯霜灵抗性菌株,突变频率为2%,抗性水平分别在52.0~97.2倍之间。在相关抗性突变体中,氟吡菌胺抗性菌株F6-1、F6-3、F6-4、F7-1、F7-2、F7-4可以稳定遗传,虽然其菌丝生长、产孢子囊能力、产卵孢子能力都低于亲本,但其仍然有强的致病力和产孢能力;苯霜灵抗性菌株B6-4、B6-5、B6-7可以稳定遗传,且菌丝生长速率显著高于亲本,但其孢子囊产量、卵孢子产量以及致病力都显著低于亲本,但仍然有致病力和产孢能力。另外,交互抗性的结果表明,抗氟吡菌胺菌株与霜脲氰、甲霜灵、叮吡吗啉、醚菌酯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抗苯霜灵菌株与氟吡菌、丁吡吗啉、醚菌酯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但苯霜灵与霜脲氰存在正交互抗性。因此,大豆疫霉对氟吡菌胺和苯霜灵都具有一定的抗性风险,所以生产上使用氟吡菌胺或是苯霜灵时应注意与不存在交互抗性的药剂交替使用或是混用。2、通过测定大豆疫霉抗氟吡菌胺和苯霜灵突变体以及亲本菌株的生理生化性状,结果表明,抗药性突变体和亲本菌株在含有较高浓度的葡萄糖和NaCl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在没有杀菌剂处理的条件下,氟吡菌胺抗性菌株的渗透性低于亲本菌株,而苯霜灵抗性菌株的渗透性则显著高于亲本菌株。随着氟吡菌胺和苯霜灵处理时间的延长,抗药性突变体和亲本菌株的β-1,3葡聚糖酶活力均呈下降趋势。在不同的处理时间段里发现苯霜灵抗性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显著低于亲本菌株。而氟吡菌胺抗性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亲本没有显著的规律。3、采用Biolog表型芯片技术,测定了大豆疫霉氟吡菌胺抗性菌株及其亲本菌株对PM1和PM3微孔板的碳氮源物质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抗性菌株和亲本菌株均能利用PM1中的95种碳源物质和PM3中的95种氮源物质。在PM1微孔板中抗性突变菌株F7-2对碳源物质的利用率明显高于亲本菌株P7076。而在PM3微孔板中,F7-2对碳源物质的利用率明显低于亲本菌株P7076。4、通过测定大豆疫霉亲本菌株及抗性菌株对多种植物提取物的敏感性,结果发现,和厚朴酚、5,5-二烯丙基-2,2’二苯基二醇、盐酸小檗碱对大豆疫霉菌株的抑菌效果较好。综上可为开发防治疫病有效植物源农药及对抗性菌株治理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在航空领域,电传技术是飞机操纵系统的关键技术。机电作动器(Electric-Mechanical Actuator,EMA)和主动式侧杆系统(Active Side-stick System,ASS)作为电传操纵系统(Fly-By-W
目的:观察甘露饮加减方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干眼(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近期复发率,并探讨干眼的病因病机及甘露饮加减方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在治疗干眼时的优
以青藏铁路不冻泉站建筑物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太阳辐射条件下不同朝向建筑墙体外表面向内侧的逐时热流密度,这部分热量利用价值较高。应充分利用太阳能对供暖系统进行合理设计和
自动抄表系统是利用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实现对用户用气状况的远程管理。从工业用户实际应用出发,阐述了燃气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功能、应用注意事项,提出了拓展应
目的探讨肱三头肌两侧入路Y型钢板固定治疗成人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肱三头肌两侧入路Y型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6例。结果16例均获随访。时间1-2a,未见骨折断
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随机模拟的方法,然后用筛选算法和再取样转移算法对非线性贝叶斯动态模型进行推断预测,由于非线性动态模型中含有大量的未知参数,对参数的估计仍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