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终于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然而在胜利的背后,中国军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爱国官兵伤亡高达三百万人,如此巨大的人员伤亡必然引起国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对于伤残官兵的妥善安置也是国民政府在战时以及战后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抗战时期的伤残军人,又称荣誉军人。1940年,国民政府后方勤务部政治部主任的段绳武先生,为鼓励全体将士,倡导将伤残军人的称呼改为“荣誉军人”,以示尊敬,后国民政府正式通令这一称呼在全国实施。段绳武主管荣军工作事宜,开展了一系列荣军安置工作,并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主张,提出了“虽残不废”的口号。由于他廉洁奉公,工作勤恳,备受荣誉军人的爱戴,人们称之为“荣誉军人之父”。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段绳武战时的荣军安置工作及思想作系统的概述,并进行简要的分析、评价。文章主要内容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讲述了抗战时期社会各界人士对荣军问题的认识,从荣军引发的社会问题及荣军安置方法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二部分主要概述段绳武的荣军安置思想,从荣军就业观、教育观、实践观三个方面来阐释;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概括段绳武战时所做的荣军安置工作及其影响下的“虽残不废”运动,内容包括伤兵招待所、荣誉军人职业协导会、教育宣传工作、政教工作以及荣军就业运动的扩展。第四部分对段绳武荣军安置工作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分析认识到荣军的安置工作卓有成效,保障了部分荣军的生活,减轻了国家负担;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荣军与后方民众的矛盾,军医院的贪腐问题等,许多政策并未贯彻落实,荣军安置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