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区沟头侵蚀模型及机理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ui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塬”是黄土高原上平坦的台塬,是过去260万年间,由风沙堆积形成的边缘陡峭、中部平坦的地貌结构,其中董志塬被看做是典型的代表区。黄土塬面积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1/10以上,具备优越的土地资源,适宜耕种和居住,是工农业发展和人口集中的重要区域。当前,黄土塬面临最严峻的问题当属剧烈的沟壑侵蚀导致的塬面破碎化和瓦解,尤其是黄土沟头部位。沟头部位地形起伏大,径流集中,导致沟头发育扩张,引发塬面面积不断缩小,严重威胁村镇发展和人民生活生产安全。近年来,针对严峻的塬面破碎和沟头侵蚀问题,相关部门出台了“固沟保塬”的治理方针,但由于塬区沟头侵蚀规模大、范围广、类型多,且在国际上无可借鉴的先例,治理难度极大。这就迫切需要在塬区开展大范围的沟头侵蚀形态监测及机理方面的基础研究,为塬面综合治理及规划提供参考。现有的沟头侵蚀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规模沟头体积测量,在区域沟头侵蚀预测和控制方面研究存在不足。针对上述研究现状,本文以甘肃董志塬沟头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资料收集、取样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时相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数据,开展基于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 SAR)技术的高精度、大范围的沟头侵蚀形变监测,利用统计及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区域上的沟头侵蚀模型,并进一步结合现场“降雨+放水”模拟试验,开展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黄土沟头侵蚀形态及演化过程研究,阐明水动力特性及产流、产沙特性,揭示黄土沟头侵蚀水动力机制,最终确定黄土塬区沟头侵蚀启动条件。论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从地貌学角度确定沟头位置并分析沟头的特征及沟头发育模式。沟头区定义为某条沟谷中,从沟底线始端与沟沿线相交位置开始,在一定长度的沟底线范围内,沟沿线以下负地形组成的汇水区。基于此定义,本研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高精度DEM数据提取出研究区415个沟头位置,并随机选取六个采样区的60个沟头,通过目视法和利用全站仪进行野外调查验证,验证提取准确率为85.5%。系统分析了研究区沟头特征,总结出沟头具有形态不确定、种类多变、空间分布复杂及侵蚀过程关联度高等四大基本属性。阐明了沟头发育的三大模式:沟头前进、沟头处细沟下切、沟沿线扩张。通过计算沟头发育度和沟谷密度发现研究区沟头发育度高,侵蚀剧烈。(2)采用In SAR技术进行了沟头区长时间、高精度的侵蚀形变监测,并结合地形因子,构建了沟头侵蚀速率模型。基于2007-2011年的22期SAR影像数据,借助短基线集(SBAS-In SAR)技术,获取了沟头侵蚀速率;通过分析地形因子与侵蚀速率的相关性,确定影响黄土沟头侵蚀的主要地形因子有坡度(,m m-1)、汇水面积(,m~2)、地形湿度指数()和坡长(,m)。基于地貌临界关系和相关因子间的拟合,建立沟头侵蚀率(m~3 yr-1)模型,表达式为:,该模型可准确监测研究区沟头侵蚀(R~2=0.889)。此外,通过野外调查及形变监测结果分析发现,沟头坡度和汇水面积对侵蚀的影响最剧烈,为有效降低沟头侵蚀发生的概率,可采取减小汇水面积、增大沟头处排水通道的方法,如可通过沟头回填、沟口筑坝、辅以排洪渠和边坡护理等。(3)基于GIS平台,利用两种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确定性系数和随机森林模型,建立了小流域尺度上黄土沟头侵蚀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分析了沟头侵蚀敏感性,评估了两种模型的可靠性。两种模型均可准确进行黄土沟头侵蚀敏感性评价,相比确定性系数(AUC=84.1%),随机森林模型(AUC=88.8%)预测效果更优。将侵蚀敏感性分为非常高、高、中和低敏感四个等级,对比分析了沟头位置和整个黄土塬区的非常高和高敏感等级分布,证实了沟头是主要侵蚀部位。此外,基于随机森林模型评估了影响沟头侵蚀敏感性的地形因子重要性,确定出坡度、坡向、地形湿度指数和坡长是导致沟头侵蚀的重要因子。(4)选用具有简单地貌结构的黄土坡沟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降雨+放水”试验,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了不同坡度和水蚀强度下黄土沟头侵蚀的形态演化特征。确定出沟头侵蚀最剧烈的试验条件为60°坡度,8 Lmin-1放水流量和90mm h-1雨强。通过分析不同时段沟头侵蚀的变化过程,提出“面蚀—跌坑—沟蚀—崩塌”四种侵蚀演化类型。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提出一种考虑地形变化信息的沟头侵蚀量三维表征方法,并通过对比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际测得侵蚀量,证实了该方法的精确性。为更清晰分析沟头形态演化过程,将沟头处侵蚀发展过程分解为水平向和竖直向:水平向发展主要是水蚀和重力崩塌诱发沟头后退和沟壁扩张;竖向发展主要是沟头坍塌和陷穴间的互馈影响,共同促进沟头发育。塌陷与统计结果发现,塌陷发生集中在上坡0-60 cm处,陷穴集中在坡顶和中部0-65 cm处。(5)定量分析了不同雨强、坡度条件下沟头侵蚀产沙和水动力学参数演变特征,从沟头侵蚀形态演变过程、水动力学及径流、产沙特征角度,揭示了黄土沟头侵蚀发育过程中的径流产沙动力学特征。确定流速的波动与沟头坡面侵蚀沟相关,流速大小与坡度无明显的相关性。沟头坡面水流流态为紊流。确定水流功率是沟头侵蚀产沙最优的水动力学参数。初始产流时间受降雨和坡度控制,且与二者呈反比关系。土壤入渗率和降雨强度呈负相关。土壤径流受坡面侵蚀状态的影响,也与降雨强度强相关,90 mm h-1降雨条件下径流量是35 mm h-1雨强的9.4-17.5倍。
其他文献
学位
随着卫星探测技术的发展,近地卫星和航空器上的传感器已经渐渐被高分辨率传感器所取代。高分辨率遥感(high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HRRS)图像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战略资源,其安全性集中体现在机密性和完整性。机密性指图像信息不被泄露;完整性指的是图像不被篡改或者伪造。一般地,机密性通过图像加密(Image Encryption)来保证,完整性通过图像认证(Image Fo
抗体是以分泌形式存在的B细胞受体,是适应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序列多样性(约1013),从而有抵御任何病原体入侵的可能。个体内所有抗体的集合称为抗体组库,其动态变化可反映个体的免疫历史以及当前的免疫状态。获得性免疫组库测序技术(Adaptive immune receptor repertoire sequencing,AIRR-seq或Repertoire sequencing,Rep
吸附分离是高纯化学品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具有能效高、设备紧凑、操作简单等优势。其中,高性能吸附剂的开发是推动吸附分离技术应用的关键。阴离子柱撑微孔材料是一类新型吸附分离材料,具有可设计性强、孔径精确可调的优点,对低碳烃等较多体系表现出良好分离性能。现有吸附过程主要采用固定床工艺,但存在床层压力降大、传热系数低等问题,在处理体量较大的体系时会产生较大能耗,需要对吸附工艺进行设计和优化。本文制备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劳动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重要理论内核,也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而且为人类历史的前进提供了重大的理论指导,还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劳动关系理论是揭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或劳务以及精神产品创造的劳动过程及其主体在特定生产方式下的社会关系特征、关系状态、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理论。《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劳动关系
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肝癌之一,发病率占原发性肝癌的80%以上。因肝细胞癌发病隐匿,不易发现和临床治疗手段较少等原因,肝细胞癌患者死亡率高,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小于10%。目前手术切除和肝移植是早期肝细胞癌较好的治疗手段,但因肝细胞癌侵袭性高,转移能力强,早期临床诊断困难等原因,导致肝癌晚期患者的预后较差。上皮-间质转化(Epith
互联网的信息聚合和资源整合能力使得平台化转型已成为运输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尽管网络货运平台这一新业态已经进入运输服务领域并初具规模,但运输组织模式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以及运输主体的效率差异,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网络货运平台交易的顺利达成。因此,从运力的运输模式约束以及提供有效运力集合这两个维度出发,可以更为精准地对车货匹配及路径选择进行优化,以降本增效,提高网络货运平台的竞争力。本文以网络货运平
目的:癫痫是一组异质性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具有癫痫发作类型多样的特点,由于大脑中异常的兴奋性或同步性神经元活动,带来许多社会歧视[1]。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神经系统疾病约占所有生活残疾总年数的30.8%,而癫痫,约占疾病总负担的0.5%[2],全球患病率为每1000人1.5至14人[3]。癫痫在所有年龄段都有发生,但最常见的是儿童[4],理想的合理治疗对减少癫痫引起的脑损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药物被应用多年,一直被广大学者所关注。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的靶点主要在肝脏,特别是抑制肝糖异生,降低空腹血糖方面已被大家所熟悉。近年来对二甲双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其在调节血糖方面的作用机制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另外,随着对二甲双胍药理作用的深入了解
在许多隧道工程建设中,由于就溶洞对隧道稳定性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不够,溶洞的处理措施不到位,从而导致的隧道施工中常引发一些工程事故,如地面塌陷、隧道冒顶、施工机械掉落等,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有时严重威胁施工人员及附近居民的生命安全。论文选取南宁地铁某隧道区间岩溶发育段作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区的地质构造、地下水活动、岩溶发育特征、古地理环境等方面入手,探讨场区的岩溶发育规律及发育机制,建立工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