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中醛类特征嗅味物质的氧化去除技术研究

来源 :北京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am8899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用水嗅味问题是当前水处理面临的普遍问题,自来水厂混凝、沉淀、过滤等常规处理方法对水中嗅味物质的去除效果有限,在常规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增加合适的预处理或深度处理环节显得尤为必要。针对此问题,本论文结合我国饮用水嗅味现状,选择反,反-2,4-庚二烯醛、反-2-辛烯醛、反,反-2,4-辛二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和β-环柠檬醛等五种醛类特征嗅味物质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不同氧化处理技术的可处理性评价研究,给出具体的技术参数、应用条件和影响因素等,为应对此类物质导致的嗅味问题提供依据。本研究发现:(1)从氧化剂类型上比较,对上述的每一种醛类嗅味物质,高锰酸钾对其去除率均高于其它几种氧化剂(组合),对上述醛类物质均超过50%,尤其是对反-2-辛烯醛、反,反-2,4-辛二烯醛和β-环柠檬醛去除率均超过90%;其它五种氧化剂(组合)对去除上述醛类物质发挥的作用有限,次氯酸钠、二氧化氯和单独使用双氧水对上述醛类物质的去除率均不到30%。臭氧对反,反-2,4-庚二烯醛去除率为43.7%;臭氧与双氧水联用对反,反-2,4-癸二烯醛去除超过50%,且在去除反-2-辛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和β-环柠檬醛的实验中,此氧化剂组合与单独使用臭氧相比,对嗅味物质去除效果提升明显,是单独投加臭氧时嗅味物质去除率的2倍左右。(2)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高锰酸钾氧化上述所有醛类特征嗅味物质的反应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对高锰酸钾和各嗅味物质均为一级反应。在pH为7,反应温度为20℃的条件下,本实验求得了高锰酸钾与各嗅味物质的反应的二级动力学常数。高锰酸钾氧化反,反-2,4-庚二烯醛、反-2-辛烯醛、反,反-2,4-辛二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和β-环柠檬醛等五种醛类特征嗅味物质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是5.082×10~4 M?s,2.175×10~4 M?s,3.204×10~4 M?s,2.598×10~4 M?s,5.077×10~3 M?s。(3)经验反应曲线可以很好地拟合原水条件下高锰酸钾分别氧化反,反-2,4-庚二烯醛、反,反-2,4-辛二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和β-环柠檬醛等4种醛类特征嗅味物质的反应。而对于高锰酸钾氧化反-2-辛烯醛的反应,经验反应曲线的拟合程度不高,需要进一步研究影响反应的因素,丰富经验反应曲线的变量参数,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根据高能酸钾氧化上述醛类特征嗅味物质的反应动力学研究,得到了高锰酸钾关于不同反应时间和氧化剂投加量对有关醛类特征嗅味物质的去除率表,方便通过查表快速找出合适的氧化剂高锰酸钾投加量。
其他文献
慢性高原病(CMS),是一种以红细胞过度增生、血红蛋白浓度显著增加、严重的低氧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发生于居住在海拔高于2 500m以上对低氧环境失习服的人群,由于红细
<正>RGP目前在日本等亚太地区以及欧美等国家眼科临床应用已经非常普遍,深受眼视光界、眼科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及好评,如目前RGP占有率在欧美日应用情况比较:日本60%(饱和);美
会议
考虑传统动态光散射颗粒粒度分布测量用的反演算法复杂、精度不够、抗噪能力差,本文基于大数据思想,提出了一种动态光散射颗粒分布软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调节颗粒粒度分布形
鲜切果蔬因其具有新鲜、营养、方便、卫生、快捷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鲜切果蔬处理时由于遭受机械损伤,易发生褐变、质地软烂和微生物侵染等品质劣变现象,导致货架期
对河北省中南部地区麦田中所发生的4种蚜虫的寄生蜂复合体进行了调查,主要的初寄生蜂有燕麦蚜茧蜂、阿维蚜茧蜂、烟蚜茧蜂、菜蚜茧蜂、桃瘤蚜茧蜂、麦蚜茧蜂、细长径蚜茧蜂、
本文根据高校档案管理中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了高校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现实问题,指出了平台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网络平台在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中的
针对光伏建筑一体化能源利用率低.提出一种低能耗的智能建筑集成微电网系统设计方案.并对其光伏发电系统、储能系统和微电网的能量管控系统进行设计。重点介绍该微电网储能装置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空间集成电路抗辐照设计及相关辐照效应机理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纳米工艺尺度下,器件尺寸持续缩减,电路工作电压不断
目的本课题围绕哮喘过程中ASMC的病理变化,根据“驱邪利肺”、“标本兼治”等中医治法理论,以名医经验方“过敏煎”中君臣配伍“防风-乌梅”药对作为干预手段,结合该领域研究
[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慢阻肺)患病率高,危害性大。已知吸烟、汽车尾气、生物燃料等空气污染物暴露是慢阻肺的重要危险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