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1928-),是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是继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和阿瑟·米勒之后,美国最伟大的当代剧作家。截至目前,阿尔比共创作戏剧作品30余部(其中改编剧有4部),他获得过三次普利策奖,两次托尼最佳戏剧奖,三次最佳戏剧文学奖和四项终身成就奖,在美国戏剧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鉴于阿尔比戏剧的特点,马丁·艾斯林在他的《荒诞派戏剧》中将阿尔比归入荒诞派剧作家的行列,因此在接受之初,中国也将阿尔比戏剧看作是荒诞派戏剧。由于60年代中国特殊的文学批评语境,荒诞派剧作家阿尔比成为被批判的对象。直到文革结束以后,中国对阿尔比的认识和态度才有所改观。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阿尔比共有7部剧作被译介到中国,其中有3部被搬上舞台。本文在阅读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对中国接受阿尔比的历时过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在中国上演过的《动物园的故事》和《欲望花园》为个案,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调查采访等方法,从剧作本身和舞台改编等角度探讨中国接受阿尔比的独特样态,并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产生这种特殊接受样态的原因,并反观世界文学与民族性的关系。本文共分为以下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课题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等,论文写作的创新性也在此说明。第一章主要梳理了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中国对阿尔比的译介和接受状况,并讨论新时期文学前后中国对阿尔比接受态度的转变,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引出阿尔比戏剧现实与荒诞结合的特点。第二章采用了文本细读、文献梳理和采访的方法,结合中国对阿尔比戏剧舞台演出的改编,着重分析《动物园的故事》与《欲望花园》两部戏剧中蕴含的现实与荒诞因素,并展现中国导演如何对这两部话剧进行兼顾现实与荒诞的改编,从而呈现出阿尔比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其现实与荒诞结合的荒诞派戏剧成为中国剧人与观众之接受主流的现象。第三章尝试从中国的社会现实问题、中美两国的戏剧渊源入手,解释阿尔比现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戏剧能够在中国广受欢迎的原因,也由此考查中国先锋剧在学习西方荒诞剧中做出的自主取舍。结语部分简要总结全文,对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进行一定的思考。附录部分对阿尔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和演出情况做了梳理,并附有笔者与2011年国家话剧院版《欲望花园》导演的邮件采访,它们分别是:附录一“阿尔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附录二“中国上演的阿尔比戏剧”;附录三“与国家话剧院版《欲望花园》导演韩杰2014年11月3日邮件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