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始瓷是一种跨时代、跨文化地区反复出现的陶瓷遗存,是由陶发展为瓷的过程中重要的中间阶段,它的起源、发展、传播等问题直接关联着我国陶瓷发展脉络以及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风貌,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信息,是考古学、陶瓷史等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以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商周地层出土的原始瓷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图片和文字描述,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和统计法,详细记录了标本的质料、成型、修整、烧制、施釉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总结了磨盘山遗址早、中、晚三期原始瓷器的制作工艺特征,并试图通过与同时代安徽、浙江、江西、上海等地部分遗址出土的原始瓷胎、釉情况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商周时期磨盘山遗址与周围遗址的交流情况。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文章首先就对本文所谈的原始瓷,大致介绍其名称的由来、发展及争议。再次对本文涉及的研究背景,即简单整理了原始瓷的研究的学术脉络。按时代顺序,对原始瓷的器质归属、分期编年以及产地判别等方面的研究,商周时期郎溪所处的皖东南地区的原始瓷出土情况进行大致梳理。最后介绍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其次主要运用痕迹观察法对磨盘山遗址出土的原始瓷及带釉硬陶标本进行观察。第一部分概括性地介绍了磨盘山遗址的位置、自然及历史地理环境、发掘现状等。然后依据遗址商周时期的地层关系将原始瓷标本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并在此基础上从胎质、胎色、胎内杂质情况、厚度、釉色、釉层分布及保存情况等,分别对各期的原始瓷标本进行详细描述,同时结合原始瓷标本上残留的旋印、指凹痕、波纹等制作痕迹,试图探明其反映的制作工艺特征。对原始瓷同出的带釉硬陶器亦作同样的观察研究。最后对磨盘山遗址的原始瓷制作工艺及其特征进行总结。实验部分通过对部分挑选出的原始瓷、带釉硬陶器和印纹硬陶的胎、釉化学元素组成进行检测,并参考附近一些商周遗址和窑址出土原始瓷的胎、釉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知磨盘山遗址原始瓷胎为南方地区典型的高硅低铝胎,而两种颜色的釉分别与部分参考的样品发生关联。为进一步探明其内在联系,对胎、釉的常量元素分别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磨盘山遗址仅很小一部分原始瓷与德清窑址、吴城遗址的瓷胎胎料组成相近,可能存在交流情况;而釉的分析结果显示其与吴城的釉料配方存在差异,因此推测商周时期磨盘山遗址可能仅与德清地区的一些窑址有交流活动。在观察和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对磨盘山原始瓷器其他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主要包括磨盘山原始瓷器的技术成就,早、中、晚三期的原始瓷制作工艺虽没有发生飞跃,但在在成型、烧制、釉料配方等方面也有较平缓的进步,且与高温带釉硬陶、印纹硬陶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已基本实现分野;与同时期其他遗址的交流情况,中期和晚期可能与德清地区的部分窑址之间存在交流;磨盘山遗址出土原始瓷的来源情况推测,少数来源于德清地区,但主要生产地尚不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具体产地。最后结语部分对文章主要研究成果的概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