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就业已经不单只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问题,他们开始面临行业和空间的选择,形成不同的就业模式。本文试图将农民对于空间的选择和偏好引入其就业分析,将农民就业空间行为模式分为:村域就业模式,城镇就业模式、迁移模式和强流动型模式。本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以个案为基础,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系统解析农民的就业空间行为,总结就业空间行为模式的普遍规律。旨在揭示农民就业空间行为的共性,并希望借此能对我国农村规范农民就业,优化农村空间结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部分包括论文的绪论、研究的基础与方法、研究地的基本情况。该部分为整个研究的基础部分。首先综合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然后对论文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最后对研究案例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为后续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为仓埠农民就业空间行为模式的基本情况,说明“是什么”的问题。首先以工作情况、工作地点和在家居住的时间为分类依据,对仓埠地区农民的就业空间行为模式进行分类,当地以村域就业模式为主,其次我城镇就业模式,再次为迁移模式,最后是强流动型模式。然后针对仓埠地区就业空间行为模式的分布进行个体因素分析,了解其在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上的分布差异。
第三部分为仓埠农民就业空间行为模式的选择分析,说明“为什么”的问题。主要分析了仓埠农民就业空间行为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宏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制度因素、社区机会结构、社会网络和城乡产业链;微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收益比较与成本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同时也分析了就业空间行为模式与部分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就业空间行为模式与教育程度和年龄显著相关的结论。
第四部分为农民就业空间行为模式与农村空间结构,说明“怎么样”的问题。首先分别解析了不同就业空间行为模式的特点。然后将农村空间结构组成要素昴定为:居民点、基础设施网和资源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的就业空间行为如何影响农村空间结构。
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在全文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提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将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