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语言教育及其研究的焦点逐渐发生了变化,由先前只重视学生的认知因素转向了更多关注他们的情感因素。作为情感领域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焦虑感研究吸引了众多语言学家的注意,形成了丰富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Horwitz和同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外语焦虑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外语焦虑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独有的,不同于其它焦虑感的现象。同时他们还编制出外语课堂焦虑量表用来测量焦虑的广度和深度。随后,国外的许多学者利用这一测量工具对外语焦虑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20世纪末,中国的学者也开始开展了这一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本文作者注意到相当多的中国外语焦虑方面的研究都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即使能找到一些只针对于成教学生的相关研究,也都是基于教师观察或教学经验得出的结论,并且多是以在职学生如夜大这一类型的成教学生为主,几乎没有相关研究涉及到花几年时间以获取学位的脱产成教学生。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采用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和访谈的方式,对脱产成教学生的外语焦虑状况展开研究。首先,作者进行了定量部分的研究。80名来自西南财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市场营销和会计专业的脱产学生参与了此项调查。定量部分的研究主要是要调查所有受试对象的外语焦虑水平。接下来,作者进行了个人访谈,访谈对象为那些在分析了调查问卷结果后被测为经历中等或高等外语焦虑的学生。在这部分的定性分析中,作者随机抽选了10名符合访谈要求的受试者,意在找出导致这些学生高焦虑的成因。定量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受试者经历不同程度的外语焦虑。而在定性研究中,通过对受试者访谈话语的分析,作者总结出了6个导致这些学生高焦虑的因素。最后,基于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结果以及作者教授脱产成教学生的经验,作者在本研究中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有助于英语老师降低脱产成教学生高焦虑水平的建议和措施。作者希望本研究会有助于英语老师提升他们对脱产成教学生外语焦虑的关注,帮助他们创建一个低焦虑的课堂环境,从而促进他们的英语教学,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