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腔气管插管二氧化碳人工气胸对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肺保护作用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cxj890417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随着外科腔镜技术的发展,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成为食管癌治疗方法中最常见手术方式,术中的麻醉通气方式主要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和单腔气管插管辅助二氧化碳人工气胸通气,两者均可满足手术需要。传统以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为主,但它不仅插管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插管时间相对较长,而且可能因为操作错误判断或左右颠倒而延长操作时间,增加咽喉部及气道损伤;而且单肺通气所致的非正常生理改变可增加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首选麻醉通气方式目前尚存在争议。单腔气管插管辅助二氧化碳人工气胸是一种简单、方便且创伤小的通气方式,在满足手术的同时避免了单肺通气,有效减少了肺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降低肺损伤的风险,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病人住院时间,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目的 观察单腔气管插管二氧化碳人工气胸对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9医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腔气管插管二氧化碳人工气胸术中行双肺通气的观察组和双腔气管插管术中行单肺通气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单腔气管插管后利用持续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对手术侧建立人工气胸,术中持续进行双肺通气;对照组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后,断开术侧肺通气,术中进行非术侧肺单肺通气,胸腔操作完成后,恢复双侧肺正常通气;分别在气管插管前(T0)、观察组建立人工气胸(对照组单肺通气)30 min(T1)、观察组建立人工气胸(对照组单肺通气)60 min(T2)、观察组人工气胸结束后(对照组双肺通气)30 min(T3)、手术结束时(T4)采集患者的颈内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T0、T1、T2、T3、T4时的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气道峰压(Ppeak)的数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d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T0时两组患者血清IL-4、IL-6、IL-8、IL-10、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2、T3、T4时血清IL-4、IL-6、IL-8、IL-10、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T0时(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T1、T2、T3、T4时的血清IL-6、IL-8、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IL-4、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T0时两组患者的SpO2、PaO2、Pa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T4时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观察组患者PaO2、PaC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T3、T4时两组患者Pa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T4时观察组患者Ppeak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6.7%(11/30)和16.7%(5/30),观察组患者术后3 d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7.040,P<0.05)。结论 与双腔气管插管相比,单腔气管插管二氧化碳人工气胸对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肺损伤更小,具有更好的肺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兴建抽水蓄能电站是满足电网调峰需求的一个最佳途径,它具有调峰灵活、经济、安全稳定等优点。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要兼顾水源、水头、坝高、距高比、地理位置和地质等条件较优
打开系统的“设备管理器”一看,我们常常会发现网卡名称后面有“#2”、“#3”这样的字样(如图1),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是由于我们更改了网卡的扩展插槽造成的。有时,为了解决问题或加装设备,我们可能会在机箱中把网卡从一个插槽更换到另一个插槽,在更换插槽之前虽然没有卸载该网卡的驱动程序,但更换后系统仍要求重新安装该设备的驱动程序,而对于即插即用的网卡,系统会自动安装该设备的驱动程序,同一网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