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ase,AP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收集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6—2007年间收治的宫颈癌术后的肿瘤组织石蜡标本61例,另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蜡块24例、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的正常宫颈组织蜡块10例作为对照。全部病例经病理诊断证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1例宫颈癌组织,2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的APE、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三者表达情况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应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盹蛋白在宫颈癌组织呈强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的胞核,61例宫颈癌组织中53例(86.9%)呈高表达,8例呈低表达;2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13例呈高表达(54.296);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1例呈高表达(10.0%)。APE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及正常宫颈组织(P<0.05),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2)VEGF蛋白主要定位于胞质和胞膜,CD34阳性产物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质。VEGF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宫颈癌组织的高表达百分率依次递增,分别为0%、41.7%、65.6%,宫颈癌组织与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与正常宫颈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CD34标记的MVD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宫颈癌组织的计数依次递增,分别为4.8±1.2、19.5±6.3、41.5±2.9,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APE高表达百分率与VEGF高表达百分率及MVD计数呈正相关(分别为r=0.795,P<0.05;r=0.607,P<0.05);VEGF高表达百分率与mVD计数呈正相关(r=0.651,P<0.05)。(4)宫颈癌组织中APE表达与病理分级(P<0.05)、临床分期(P<0.05)有关。VEGF表达及MVD计数与病理类型有关(P<0.05)。结论:(1)APE在宫颈癌形成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可以作为判断宫颈癌恶性程度的标志。(2)VEGF通过诱导肿瘤血管生成途径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3)APE通过调节VEGF的表达在宫颈癌血管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但APE参与宫颈癌血管生成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4)联合检测APE和VEGF对宫颈癌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帮助,APE可能成为宫颈癌抗血管生成治疗中一个新的靶向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