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气候和严酷的自然条件,流动沙地上很难自然恢复起固沙植被。青海省治沙试验站经过50多年的科学试验研究探索出高寒沙区阻沙固沙途径,即采用高立式沙障控制流沙前移,用粘土压沙、草方格固沙或就地取材用油蒿作沙障增加沙丘中下部粗糙度,然后在沙障内播种柠条、油蒿等耐旱抗风蚀的植物,随着植物群落的形成,沙丘立地条件得到改善。在丘间地栽植乔灌术,组成乔灌草、带片块相结台的多层次复合状固沙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论文以青海共和盆地高寒沙区沙珠玉治理示范区为分析样区,选择流动沙丘、人工植被恢复6a、10a、24a、33a、46a的固定沙丘以及丘间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治理年限的流动沙丘及丘间地人工恢复植被优势种、群落盖度、物种多样性及土壤性状的变化规律,分析流动沙丘固定过程中植被的演替方向,阐释沙漠化逆转过程和植被恢复机理,为人工固沙植被和土壤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论文得到以下结论: (1)封沙育草、丘间造林和沙障等措施能够启动高寒流动沙地的植被恢复过程,能够有效提高植被盖度及生产力状况,流动沙地治理地块的边缘因为容易受到未治理地块的风沙影响,植被恢复速度较慢,研究结果对改进流沙治理技术具有指导意义。 (2)设置机械沙障后直播油蒿、柠条、丘间地乌柳造林,可以很快地建立起固沙植被,从而使流沙得以固定,促进多年生植物的侵入,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及多样性均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 (3)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植被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土壤各因子状况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随植被多样性及盖度的增加,土壤开始出现结皮,黏粉粒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也呈上升趋势。 (4)通过对不同生境下群落多项物种多样性指标与土壤因子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群落演替过程中,植被与土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种多样性的增加有利于土壤性质的改善,而良好的土壤环境又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演替,增加物种的种类和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