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意在研究木心作品《童年随之而去》(The Moment ChildhoodVanished),因其不仅行文多富含文化隐喻及背景,且译者刘俊巧妙地在英文译文中对此进行了重现,使该作品英文版在海外获得高度好评及认可,还因木心本人极高的文学造诣与他在国内文学界所获声誉极不相称。本文借助图示理论解释文化缺省的由来,并使用对意义的研究,以及对等理论研究等,对文章中出现的文化缺省进行了分析。随后通过柯平等学者对文化缺省补偿方式的分类研究,结合目标文本译者刘俊在翻译中使用到的补偿方式,对译文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木心为中国最后一代接受传统古典教育的文人之一,其语言被称为“惊为天人”,文章的“杂、静观、干净、熨帖”令人惊艳。而由于各种原因,虽然木心在国外享受盛誉,在国内却鲜有人知。木心除了深谙中国古典文化,也对西方文化经典了如指掌。除文学上的造诣外,他在艺术上也颇有建树。译者刘俊为旅美大学教授,著有多本专著,为木心翻译完成《空房故事集》,其中文章选自木心多本散文集。由刘翻译的木心文章已收录至美国主流大学教材中,可见作者译者在美国英语读者中的接受度极高。本文提出四个问题,并通过分析研究进行了回答,问题为:一、木心文章中隐藏的文化点以及所造成的文化缺省。二、译者翻译过程中使用的补偿手段和技巧。三、通过总结分析得出某种补偿手段或者技巧的选择原因和适用范围。四、其他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提出的翻译评论可否应用在评价文化补偿是否成功或者达到要求。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简介部分,对作者及译者进行了介绍,并且简述了文章的语言及文化特点。同时阐述了研究的目的,以及理论框架,对下文进行了引出。第二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阐述了应用到的各种理论,并将重点放在文化缺省的形成上面,以及当前对文化补偿的研究。第三章运用理论对原文和译文进行了分析,找出原文中存在的缺省现象并对其分类,分别为,由于缺乏对应词而产生的缺省,以及对应词缺乏相应含义而产生的缺省。第四章将翻译过程中译者使用到的补偿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五章为结论部分,提出了论文的结论,并回答了提出的问题。学者提出“文化转向”概念,即说明翻译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学或者语法层面上的活动,而是语言,语言学以及文化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在翻译中,仅仅将信息“解码”然后在另一门语言中“重组”已经不再是整个翻译过程,而是需要对文本周围的各种情况进行考虑,如,译文在目的语读者群中是否得到接受,文中是否还有隐含的含义,以及文中的各种意义是否需要进一步解释其出处背景等。文章译者刘俊不仅将文章意义传达完整,得到作者的认可,同时也使用各种手段对译文中必要的文化缺失进行了补偿,在目的语读者中也获得了广泛赞誉。虽然当下全球化带动文化全球化,各国流行文化趋势日益相同,但积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译者仍然需要在翻译中考虑读者的各种需求和习惯,试图将文化和语言分裂开来,只能适得其反。本文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一,缺乏对原文及译文在文学层面的研究,而对于缺省及补偿的分析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其二,没能对原文及译文在其影响或者意义的层面进行深度分析。其三,对于翻译评论的部分,缺乏对原文译文读者接受程度的对照研究。然而,尽管不足之处尚存,对此原文译文进行对照分析研究,必定有利于今后解决翻译文化篇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对于提升木心在国内知名度也能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