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地区(本文中指东北三省,不含蒙东地区)的镇化发展起步较早,起点较高,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近年来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速度放缓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已经有了差距。可以说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从机遇方面来说,国家实施的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已经使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站到一个历史新起点上。党中央的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是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现代化总体布局的高度,针对东北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城镇化建设是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新一轮东北振兴是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宏观背景。新型城镇化是在传统城镇化的基础上针对传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而产生发展的,是在城镇化实践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其内涵逐渐发展完善,四化同步、五大发展理念都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思想、新活力。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从挑战方面来看,东北地区经济近年来下行压力较大、人口增长缓慢、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尤其是东北地区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各种体制机制和观念壁垒较为牢固,这些都构成了东北地区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障碍与挑战。从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来看,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率逐年提高、现有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布局日趋合理、产城融合有了新进展、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四化同步已见端倪、城市基础设施步伐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能力逐渐增强、城市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城镇化建设体制机制壁垒已有突破。但是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对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认为,目前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是“名义城镇化”快于实际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慢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增长速度慢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协调现象。从发展阶段来看,笔者认为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正处于由平缓发展阶段向加速发展的过由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过渡阶段、由孤立发展向城镇组群发展的过渡阶段。通过对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各类因素,包括资源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制度因素的归纳和总结,以及基于东北地区2000年到2015年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分析,本文提出近年来影响东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等。东北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城镇化虚高、城镇化质量有待提升、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城市群发育不足、竞争力不强、资源型城市比重大、转型发展困难、城镇化发展不均衡、城市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城市之间互动不足、互补不够等。笔者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包括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的影响、黑土地域文化的观念制约、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障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的制约、人力资源瓶颈的制约等。对于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思路,本文提出了五个方面。一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包括合理规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打通城市群的交通网络、整合城市群的资源、利用城市群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二是加强重点镇建设夯实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基础。包括围绕农业、林业产区的重点镇建设、以工业为主导的重点镇建设、以商贸流通为主导的重点镇建设、以城郊辅助型为主导的重点镇建设、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重点镇建设。三是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包括推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政策的正向引导四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人的城镇化”。包括完善义务教育体系、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五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突破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壁垒。包括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就业制度、建立住房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