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Robinson的认知假说和Skehan、Foster有限注意力能力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实验,试图分析任务的复杂度在准备时间和背景知识两个维度上的变化对中国大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表达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性的影响。根据前测的筛选,作者从252名来自兰州大学的非英语专业二年级本科生中选择了140名受试者。将受试者分为四组,并根据前测成绩调整各组成员,保证其议论文写作水平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性无显著差异。在后测中,四组受试者分别接受不同复杂度的任务,即20分钟任务前准备,无背景知识提供;20分钟任务前准备,有背景知识提供;10分钟任务前准备,无背景知识提供:10分钟任务前准备,无背景知识提供。随着准备时间的递减,任务复杂度逐渐增加;从无背景知识到提供背景知识,任务的复杂度降低。在四组实验完成后,所有的受试者需完成一份调查问卷,回答在写作过程中他们如何分配注意力资源、如何利用准备时间和写作时间等问题。最后作者通过无错误小句比、T单位单词数、类符与二倍型符的平方根之比以及T单位小句数的方法分析了受试者议论文写作中表达的准确性、流利性、词汇复杂性和句法复杂性,并将四组受试者的成绩分别进行两两比较。通过SPSS17.0软件对四组比较中各项数据的分析得出,在提供背景知识的条件下,受试者的准确性,流利性和句法复杂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尽管在词汇复杂性方面,有背景知识的实验组显示了较高的均值,却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另外充裕的准备时间并没有对写作表达的任一方面产生显著影响。对于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本论文的第六、七章有相关说明。本文通过实验测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Robinson的认知假说。另一方面词汇复杂性和流利性上并没有同时出现显著的增加,这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Skehan和Foster的有限注意力能力模型,这为教师在日后设计教学方法和编写教学大纲之中提供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