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产资源开发在为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对土地的扰动和植被的破坏,解决这些环境问题方法就是对其进行生态重建。研究和揭示唐山迁安铁尾矿区人工沙棘林的生长特性、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变化规律,对该矿区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对该尾矿区沙棘的地径和树高生长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其生物量空间分配和生长动态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的开展基于标准地调查,对现实林分的生物量研究和测树因子间相互关系的研究采用标准木法、回归分析法以及收获法,而沙棘的生长过程分析采用年轮测定法结合生物量模型进行估测。研究表明:1)铁尾矿沙棘的地径和树高、地径和冠幅之间,以及各器官生物量以及总生物量和地径、树高和冠幅之间,均存在着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对生长关系。利用地径和树高双因子建立了沙棘生物量回归模型,模型相关性显著,均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2)沙棘林分总生物量为13.442t·hm-2,其中各器官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大小依次为:枝(37.34%)>茎(35.17%)>根(20.45%)>叶(7.04%);对沙棘生长模型进行了探讨,确定了其生长模型W=a(D2H)b,且相关性显著;对沙棘解析木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分析表明,除了叶的生物量和地径、树高和冠幅三者的相关关系不明显以外,其他各器官生物量与之的相关关系均表现为显著;沙棘林分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地径3cm—6cm的植株,占林地总生物量的69.88%;单株根和叶的生物量随着地径的增大其所占比例逐渐减小,而茎和枝的生物量随着地径的增大逐渐增加;沙棘林的初级生产力为1.493t·hm-2·a-1。铁尾矿沙棘标准木根系生物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0—20cm的土壤当中沙棘的根系分布密集,80cm以下分布很少。3)铁尾矿沙棘地径、树高和生物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长,且生长趋势可用二次或三次函数描述。三者的连年生长量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地径生长在生长初期(第1—3a)较快,而后(第4—5a)则生长开始有所减慢,而在第6a和第7a生长比第5a略有增加;树高的连年生长量的总体趋势是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的,且在第5a达到最低状态,而在此后的两年中树高连年生长量并不再继续降低,且变化不大;生物量生长过程可以用“加快—减慢—加快”来概括,在前3a速度不断增加,第4a增加不明显,随后在第5a生物量积累量骤然降低,在第6a和第7a又有所增加。研究认为沙棘能够适应迁安铁尾矿区贫瘠、恶劣的土壤条件,基本满足了改善迁安铁尾矿区的生态环境的需求,适合作为该矿区的生态重建先锋树种。但需采取适当的抚育管理措施,使其在矿区更好的发挥其生态功能。